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招生“唯分数”:问题、根源与对策 被引量:6
1
作者 罗立祝 温军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3,共8页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分数具有刚性、可比的独特优点,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考形式公平的诉求。高校招生“唯分数”固守才学本位原则,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和抵制人情关系的侵蚀,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但也存在加...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分数具有刚性、可比的独特优点,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考形式公平的诉求。高校招生“唯分数”固守才学本位原则,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和抵制人情关系的侵蚀,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但也存在加剧中学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难以考察德行、难以体现创新实践能力、难以精准选拔人才等弊端,高校招生“唯分数”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公共选择结果。高校招生“唯分数”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大规模教育,在人情关系社会中兼顾高校招生形式公平与管理效率的阶段性产物。高校招生“唯分数”问题可从分段推进高校招生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深化促进全面发展的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加大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等方面着手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招生 “唯分数” 破解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考“唯分数”的形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木洲 曾思鑫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3,共8页
如何破解高考"唯分数"是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其典型表现为"唯分取人""应试教育""状元热"等,它存在"形式公平掩盖实质公平""单一评价替代多元评价"以及导致&... 如何破解高考"唯分数"是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其典型表现为"唯分取人""应试教育""状元热"等,它存在"形式公平掩盖实质公平""单一评价替代多元评价"以及导致"片面发展取代全面发展"等负面效应。高考"唯分数"的形成是文化观念、价值认同、制度设计与现实利益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博弈的结果。文化激励与至公理念是高考"唯分数"形成的价值前提;分数优先与客观可比是高考"唯分数"形成的制度条件;高度竞争与利益理性是高考"唯分数"形成的现实基础。破解高考"唯分数"需要从文化观念、制度变革、利益调整等方面入手,但同时也应看到高考"唯分数"存在与破解的长期性、相对性、阶段性、复杂性、利益性、历史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唯分数” 综合素质评价 多元录取 破解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变异机理与修复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龙宝新 孙瑞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7,共9页
“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死循环的原点,根治“应试教育”的毒瘤必须深入教育评价运行的“内循环”系统中去。从发生论角度看,教育评价的元模型是其三个环节——维度抽取、刻度度量与结果适用等铰链而成的... “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死循环的原点,根治“应试教育”的毒瘤必须深入教育评价运行的“内循环”系统中去。从发生论角度看,教育评价的元模型是其三个环节——维度抽取、刻度度量与结果适用等铰链而成的一个闭路循环。当代中小学教育评价变异现象滋生于该模型的各个链环上,一味追求可测化、数量化、社会化是教育评价离心运转、逐步异化的内因。从变异机理上分析,中小学教育评价变异源自维度抽取中的顾此失彼、属性量化中的意义耗散与社会适用中的分数暴力。面向未来,中小学教育评价异化现象的修复路径是:倡导“三个兼顾”,让评价工作在回归评价对象的整体、本体与教育属性的过程中有效应对异化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分数” 中小学教育评价 变异机理 修复策略 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考建制70年:论高考志愿政策的变迁、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10
4
作者 苑津山 张傲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高考上连高等教育,下引基础教育,其中的高考志愿起到了“适配器”的作用。1952年高考建立,距今已整整70年。70年来,高考志愿政策不断向上向好,发生了志愿填报时段、志愿录取梯度两个维度的系列变迁。“新高考”推行至今,在“考后知分填... 高考上连高等教育,下引基础教育,其中的高考志愿起到了“适配器”的作用。1952年高考建立,距今已整整70年。70年来,高考志愿政策不断向上向好,发生了志愿填报时段、志愿录取梯度两个维度的系列变迁。“新高考”推行至今,在“考后知分填报志愿”配合“专业+院校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志愿”两大高考志愿政策下,高考志愿政策指向的核心——考生,特别是弱势考生面临着诸多困境:信息扩充与认知通道缺少、程序复杂与家庭支持缺失、志愿繁多与生涯规划缺位。缘此,一方面应从70年高考志愿政策变迁中,进一步明晰和反思其价值取向,推动高考志愿政策系统化改革;另一方面更应聚焦考生,加大对其公共服务的供给、健全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以此来帮助考生突围困境,维护高考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70年 高考志愿 “唯分数” 高校招录 考生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