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不完全考察
1
作者 汤拥华 《学海》 2003年第3期33-39,共7页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哲学 “个体之我” “哲学之我” 本能 偶然性 孤独 个人观 哲学批判 “个体化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洪晓楠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9-14,共6页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引发了一场“后/反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理论特征;最后着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滥觞和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转向两个方面,重点展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强调在发展中的中国进行深度文化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化 文化哲学 哲学思潮 当代中国 哲学思维方式 海德格尔 哲学运动 德里达 “哲学的终结” 理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哲学研究状况检讨——一个有限的观察和评论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中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6,共12页
目前国内哲学研究在总体上仍呈现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自争论的最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辩护、西方哲学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诠释等问题。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间... 目前国内哲学研究在总体上仍呈现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自争论的最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辩护、西方哲学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诠释等问题。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间或有某些原创性成分,个别的甚至堪同国际水准相媲美,但总的说不宜估计过高。研究现状中最引人注目者乃是一系列悖谬现象:哲学的自觉与哲学的自我迷失、哲学的创造冲动与哲学的底气不足、哲学的通达与哲学的自闭、哲学的繁荣与哲学的贫乏等等。如何“哲学地”“思”乃是全部问题的症结和关键。面向未来,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使“说”哲学(外在的、对象化的、旁观式的)变成“做”哲学(内在的、体认式的、上手状态的)。它的恰当解决,乃是中国哲学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哲学研究 “哲学地”“思” “做”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秉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2,共8页
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中的认识论概念所关注的不是“认识何以可能”,也不是“人的认识活动本身”,而是“如何认识”的问题。因此,毛泽东通过这一命题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他之所以提出这一... 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中的认识论概念所关注的不是“认识何以可能”,也不是“人的认识活动本身”,而是“如何认识”的问题。因此,毛泽东通过这一命题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他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总结和概括自己一贯坚持的哲学观。为了证明这一命题不是毛泽东即兴而发,我们可以在其思想语境中找到两种可能的论证思路。通过这一命题,我们发现,“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构成了毛泽东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关切,而这一关切在20世纪30-7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哲学 认识论 哲学原理教科书 “哲学就是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郭齐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6,共3页
有没有什么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黑格尔自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的、圆满自足的,是"绝对精神"的展现.今天我们有的专家不承认"中国哲学"或"中国有哲学",其中有的人的理据是"哲学... 有没有什么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黑格尔自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的、圆满自足的,是"绝对精神"的展现.今天我们有的专家不承认"中国哲学"或"中国有哲学",其中有的人的理据是"哲学只有一个",他们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普遍的哲学,以此作为"哲学"的唯一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族群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自主性 “哲学 亚里士多德 绝对精神 普遍 黑格尔 古希腊 非西方 作为 圆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尔曼·黑塞的哲学信仰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9-22,共4页
通过与德国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关于"哲学信仰"的论述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赫尔曼.黑塞对其"信仰"问题的阐述,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窥见黑塞思想的深邃和哲学信仰在其思考中的重... 通过与德国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关于"哲学信仰"的论述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赫尔曼.黑塞对其"信仰"问题的阐述,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窥见黑塞思想的深邃和哲学信仰在其思考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哲学信仰”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第二个“哲学之谜”研究的意义——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是怎样剥出来的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景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2,246,共9页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难历程,这表现为两个"哲学之谜"。第一个"哲学之谜",是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到黑格尔哲学,这是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批判实现的。第二个"哲学之谜",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难历程,这表现为两个"哲学之谜"。第一个"哲学之谜",是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到黑格尔哲学,这是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批判实现的。第二个"哲学之谜",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剥出"合理内核"。在这一过程中,又加入了超过法律的历史。我们特别提示的是:在这里,从历史进入历史观,再进入唯物史观,这对一些人又是一个谜。马克思哲学只有从法学进到哲学与历史研究的结合上,才能理解辩证法"合理内核"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需要"合理内核","合理内核"只有在唯物史观中才能发挥发现历史真理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这两个"历史之谜",才能理解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来历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哲学之谜” 辩证法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人化自然观到科学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转变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满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在"从前的哲学信仰"时期,坚持"哲学"人化自然观的马克思其自然观虽然已经出现了部分质变,但还没有完全质变。他主要还是从抽象的"哲学"原则出发阐述了其人化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以及人化自然的异化及其... 在"从前的哲学信仰"时期,坚持"哲学"人化自然观的马克思其自然观虽然已经出现了部分质变,但还没有完全质变。他主要还是从抽象的"哲学"原则出发阐述了其人化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以及人化自然的异化及其克服。到了"真正的实证科学"时期,马克思把"倒立着的"东西彻底再"倒过来",开始真正从物质实践出发一方面保存了"哲学"人化自然观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克服了其消极部分从而使自己跃迁到了科学人化自然观。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并非无条件地作为"一整块钢"整个都完全属于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即"真正的实证科学"时期才完全跃迁到马克思主义,而作为人们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特指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人化自然观 科学人化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抑或科学?——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娟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中"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哲学,要么属于科学;第二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 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中"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哲学,要么属于科学;第二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外"为历史唯物主义另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间"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定位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有哲学思辨又有科学实证,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同于思辨哲学又不同于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学科定位 “哲学-科学二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基于错误的语言哲学前设的假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梁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4,共3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假问题 “哲学 学前 文化形态 德国文学 合法性问题 法国文学 汉语 含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一个生成中的词语 被引量:1
11
作者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8,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智慧” 词语 中国传统 维特根斯坦 十字路口 苏格拉底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的哲学”与“哲学的市场”——卞敏新著《邓小平应用哲学思想研究》读后
12
作者 王东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关键词 哲学思想 邓小平 应用 市场 “哲学 宣传部 研究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利与弊
13
作者 张祥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7,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利与弊 哲学研究方法 中国学术 哲学话语 “哲学 中国古代 利大于弊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孕育——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国家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1
14
作者 伯尔基(R.N.Berki) 王文扬(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观念 自由主义 社会和谐 黑格尔 “哲学 资产阶级 恩格斯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看柏拉图"哲学王"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94-95,共2页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知识统治"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应批判地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柏拉图 “哲学王”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哲学”的方法之起源
16
作者 Pierre Hadot 黄翠新 胡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4,共4页
希罗多德的见证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七到六世纪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比如色诺芬尼(Xenophane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既不认识形容词"哲学的"(philosophos),也不认识动词"做哲学"(philosophein),更不用说是名... 希罗多德的见证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七到六世纪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比如色诺芬尼(Xenophane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既不认识形容词"哲学的"(philosophos),也不认识动词"做哲学"(philosophein),更不用说是名词"哲学"(philosophia)了.而且,虽然存在一些古老但又十分可疑的证据,但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1]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2]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 巴门尼德 苏格拉底 “哲学 形容词 色诺芬 哲学 公元前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漱溟的“哲学人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
17
作者 李丹丹 柴文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6,共7页
梁漱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学术人格的思想家,但并不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的思想没有变化。事实上,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从批判到认同的过程,基本立场和态度变化很大。梁漱溟的"哲学人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接... 梁漱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学术人格的思想家,但并不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的思想没有变化。事实上,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从批判到认同的过程,基本立场和态度变化很大。梁漱溟的"哲学人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接受、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找到了历史唯物论的坚实基础,提升了理论的高度,加强了学理的深度。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尽管有工具化的倾向,但出自于内心的真诚。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认识梁漱溟"哲学人学"乃至他的学术人格和思想原貌,推进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哲学人学”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马克思“继承人”的吉登斯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亮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5,共6页
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思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 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思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的持久影响力。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扭曲的但托——对“艺术终结论”的一项必要的事实陈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军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3期89-94,共6页
围绕着当代哲学家、艺术批评家亚瑟·C·但托的重要命题"艺术终结论",以及它在中西语境中所产生的误读—"哲学代替艺术说",本文从但托哲学思维的理路和逻辑出发,力图恢复被扭曲的但托的本来面目,指出坊间... 围绕着当代哲学家、艺术批评家亚瑟·C·但托的重要命题"艺术终结论",以及它在中西语境中所产生的误读—"哲学代替艺术说",本文从但托哲学思维的理路和逻辑出发,力图恢复被扭曲的但托的本来面目,指出坊间所流行的那副漫画版的但托面容,反映的仅仅是批评者自己扭曲的脸。文章进一步指出,但托艺术观的问题出现在他对于现代博物馆暨艺术史体制的意义,作了过于忽视和浪漫化的理解,这同样导致他对于"艺术的终结"的真正本质和所带来的效应,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瑟·C·但托 “艺术终结论” “哲学代替艺术说” 现代博物馆暨艺术史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