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关于文学形而上的思考——批评家、哲学家、作家的对话 |
宋继高
|
《艺术百家》
|
1987 |
1
|
|
|
2
|
文学:作为对话与交流 |
金元浦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
3
|
人工智能哲学的少数派报告——评徐英瑾《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 |
王球
|
《哲学分析》
|
2014 |
5
|
|
|
4
|
文学对话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 |
王莉娅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8 |
0 |
|
|
5
|
论哲学的对话 |
陆杰荣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1
|
|
|
6
|
动态:语言的本质(上)——语言哲学对话选载 |
于根元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9
|
|
|
7
|
论李宏伟小说的对话结构 |
文红霞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
2023 |
1
|
|
|
8
|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代序 |
唐弢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
9
|
文学理论内规律与外规律的哲学基础 |
张巨才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7 |
0 |
|
|
10
|
文学的分期与叙事结构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
11
|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 |
刘悦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0
|
|
|
12
|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
王元骧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0 |
7
|
|
|
13
|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
14
|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 |
古世仓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
15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哲学——金惠敏文化研究思想述略 |
罗如春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
|
|
|
16
|
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
黄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7
|
作家本体论艺术哲学辨析 |
阳友权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
18
|
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体结构 |
一波
|
《社会科学(甘肃)》
|
1987 |
0 |
|
|
19
|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
叶隽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20
|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
彭雨晴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