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学形而上的思考——批评家、哲学家、作家的对话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继高 《艺术百家》 1987年第1期4-15,共12页
批评家 文学形而上是文学与哲学结合出来的一个温馨儿。尽管目前对它进行内涵精确、外延分明的勾勒还为时尚早,但我仍要以多视角为它摄下一个大致的国界。从文学作品本体来说,它是作品结构上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最终标尺。从文... 批评家 文学形而上是文学与哲学结合出来的一个温馨儿。尽管目前对它进行内涵精确、外延分明的勾勒还为时尚早,但我仍要以多视角为它摄下一个大致的国界。从文学作品本体来说,它是作品结构上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最终标尺。从文学创作主体来说,它是作家主体性实践的最圆满外化及必然趋向,是高层次文学家孜孜以求但又往往难以企及的目标。从文学接受客体来说,它是唤起读者审美共鸣并进行作品再创造的动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家 文学作品 创作主体 接受客体 作家主体 作品结构 再创造 哲学 本体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为对话与交流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元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2,共7页
文学:作为对话与交流金元浦交流(交往、沟通)(Communication)和对话(dlalreue)是当今世界哲学与文艺学全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哲学和文艺学的当代视野出发,我们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交往),是... 文学:作为对话与交流金元浦交流(交往、沟通)(Communication)和对话(dlalreue)是当今世界哲学与文艺学全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哲学和文艺学的当代视野出发,我们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对话 交流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哲学的少数派报告——评徐英瑾《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球 《哲学分析》 2014年第6期180-191,共12页
“人工智能哲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科学的观念前提和工作方法进行反思性的研究。从学科分类上讲,它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学科分支相平级,隶属于“特定科学的哲学”。但由于它与心灵哲学之间有明... “人工智能哲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科学的观念前提和工作方法进行反思性的研究。从学科分类上讲,它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学科分支相平级,隶属于“特定科学的哲学”。但由于它与心灵哲学之间有明显的学术牵扯,英美哲学界更习惯视之为“心灵哲学”的一个下属研究领域。在国内,人工智能哲学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本文以下简称AI)自身较高的学科门槛,人文学科出身的哲学学者往往感到对其“难以下手”;另一方面,AI专家对天马行空的哲学思辨不愿买账。他们认为,哲学只能纠结于“AI是否可能”之类的空洞问题:要么针对某种技术路径泼冷水,例如休伯特&#183;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对于符号AI的批判,要么为别的技术路径摇旗呐喊,例如丘奇兰德夫妇(Paul Churchland and Patricia Churchand )对联结主义的辩护,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难觅其踪,遑论通过一套成体系的思想方案来指导“怎样做AI”。如是而论,徐英瑾的这部著作不仅是要重新翻耕“两不管”的学术荒地,更因他独到的研究目的,堪称野心勃勃的“少数派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 智能科学 维特根斯坦 徐英 文学 心智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对话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
4
作者 王莉娅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84-86,共3页
文学对话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王莉娅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Roger·M·Kessing)认为:文化的岐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 文学对话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王莉娅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Roger·M·Kessing)认为:文化的岐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境 文学对话 人类文化 加拿大文学 西方文学 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 小说结构 历史化 语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的对话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杰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3期31-36,共6页
1·1哲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家有其不同的独特的理解.就哲学发展的历程而言,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对哲学是什么的界定.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哲学之最根本的问题,它更关注于问... 1·1哲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家有其不同的独特的理解.就哲学发展的历程而言,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对哲学是什么的界定.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哲学之最根本的问题,它更关注于问.哲学主旨是问.提问、设问、释问,核心所在是问.倘若舍弃哲学理论外观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具体差异的话,哲学的推进就是提问与释问的不断更替.而实现二者结合的理论途径就是哲学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对话 哲学 前理解结构 语言 对话 表述方式 理筋 哲学发展 说话者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语言的本质(上)——语言哲学对话选载 被引量:9
6
作者 于根元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6-20,共5页
动态:语言的本质(上)———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于根元等一有关认识的演变和影响于根元索绪尔以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就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所要修正的主要的学术,主要研究语言的历史变化,当然认为语言是动态的。索绪尔发... 动态:语言的本质(上)———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于根元等一有关认识的演变和影响于根元索绪尔以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就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所要修正的主要的学术,主要研究语言的历史变化,当然认为语言是动态的。索绪尔发现了其中研究的不足,主要是那时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系统 语言的本质 转换生成语言学 哲学对话 索绪尔 语言观 语言研究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新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宏伟小说的对话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文红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159-167,共9页
李宏伟的小说结构繁复精巧,在对话中形成辩驳与思辨,颇有叙事迷宫的意趣。小说以隽永诗意的笔触切入人类未来图景的展望,笔端摇曳着令人炫目的哲思之光和由形式创新带来的迷幻之美。
关键词 李宏伟 哲学小说 文体拼贴 对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代序
8
作者 唐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243-249,共7页
已经是整整半个世纪的事情了。1939年1月11日,《鲁迅风》周刊(后改半月刊)在上海创刊,编者于头一年年底之前,就约我写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那时我对鲁迅杂文有兴趣,大致想了一下,仓卒未能成篇。编者就将提纲拿去发表。提纲分两个部分,第... 已经是整整半个世纪的事情了。1939年1月11日,《鲁迅风》周刊(后改半月刊)在上海创刊,编者于头一年年底之前,就约我写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那时我对鲁迅杂文有兴趣,大致想了一下,仓卒未能成篇。编者就将提纲拿去发表。提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思想内容,计五点;第二部分长谈艺术形式,计四点。其中第一部分的第五点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反抗绝望 尼采哲学 精神结构 鲁迅杂文 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 艺术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内规律与外规律的哲学基础
9
作者 张巨才 《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1期40-42,共3页
无论是哪一种科学,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础,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当然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变化发展着的,通常人们讲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就是这一原理的核心。例... 无论是哪一种科学,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础,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当然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变化发展着的,通常人们讲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就是这一原理的核心。例如自然科学有许多门类,就数学而论也不是一花独放,在原来的经典数学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文学 文学与政治 结构方式 文学现象 文学理论 创作方法 审美特点 哲学基础 原理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分期与叙事结构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李茂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性质》 叙事结构 古典文学 哲学观念 现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9,共6页
在文学活动的结构研究之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间,还存在一种“复合间性”。“复合间性”兼具了“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 在文学活动的结构研究之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间,还存在一种“复合间性”。“复合间性”兼具了“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的特质,同时,又是超逾了这两种间性的更高的“间性结构”。由于,文学“复合间性”是由“作者→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互动、“读者→文本”与“文本→读者”的互动共构而成的,而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具有“主体间性”,文本也是被置于“文本间性”的视野内的,它们共同形成的网络结构亦成为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对话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文本间性 文学活动 复合 结构研究 网络结构 作者 读者 对话 交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元骧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80-86,共7页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 ,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 ,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 ,同时 ,联系以往的实...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 ,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 ,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 ,同时 ,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对话 融合 哲学文化 文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被引量:11
13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事件哲学 结构主义 文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古世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20,共5页
《在酒楼上》的核心结构是“锁闭式”的对话结构,而其整体结构又具有“开放式”特征,并对理解小说的意蕴及其在鲁迅艺术创造中的意义更加重要。它实质是鲁迅精神困境的一种艺术展开形式,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构思的巨匠特征。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小说 鲁迅 《在酒楼上》 核心结构 对话结构 整体结构 形式批评 主体思维方式 构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哲学——金惠敏文化研究思想述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如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99-104,共6页
金惠敏以后形而上学的德国解释学和法国后结构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在古今中西的理论场域中辗转腾挪,深入回应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主题,敏锐而独到地提出了后儒学转向、后结构老庄、媒介的文学美学后果、积极受众论、文化与自然新关... 金惠敏以后形而上学的德国解释学和法国后结构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在古今中西的理论场域中辗转腾挪,深入回应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主题,敏锐而独到地提出了后儒学转向、后结构老庄、媒介的文学美学后果、积极受众论、文化与自然新关系、麦克卢汉再阐释、全球对话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其旨趣主要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建主体与他者间的文化对话。金惠敏的文化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哲学品格,并获得了国际学界的广泛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惠敏 全球化 结构主义 对话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53,共3页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同时也是彼此互动的两种叙事艺术,本文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及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分析了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同样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当整一性不再...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同时也是彼此互动的两种叙事艺术,本文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及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分析了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同样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当整一性不再作为叙事的结构原则之后,电影叙事也更加依赖于复调结构的对话性来获得结构张力,这种不确定性、未完成性的叙事模式使影片重新整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 文学叙事 复调结构 叙事学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本体论艺术哲学辨析
17
作者 阳友权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本体 本体论 文学本体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哲学 文学作品 文学艺术 人类 文学创造 语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体结构
18
作者 一波 《社会科学(甘肃)》 1987年第2期128-128,共1页
方正耀撰文《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体结构》,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六期。文章指出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忽视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共通特点:史体结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发展与史传文学... 方正耀撰文《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体结构》,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六期。文章指出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忽视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共通特点:史体结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发展与史传文学的影响、促进密切相关。小说脱胎于史。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小说都未摆脱史籍桎梏,即使挣脱以后,史传的艺术营养依然哺育着小说家。突出的是结构技,于,不断被小说家模仿、借鉴、创新,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呈现迥异西方小说,亦不同于现代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史体结构。史体结构表现在古代短篇小说中,较为普遍的特点是传记的结构方式;表现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形式更加多样,大致有一、大事体、编年体。二、多传体泰一传体。三、游记体。四、家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结构 哲学社会科学版 古代小说研究 古代短篇小说 古代长篇小说 史传文学 大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雨晴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和逻辑生成,使文本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的意指实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品,所有的作品、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表意成果其实都是互文性的编织,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对话主义、对历史传承性和文学与社会的横向关联性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未来前景的认识。”互文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文本理论,一个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还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社会 文学批评家 对话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狂欢理论 互文性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 对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