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1
作者
程格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偏移现象与丁玲创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书写方式的转变以及韦护原型瞿秋白的“二元性”有密切关系。40年代与80年代分别处于延安语境与改革开放“复出”语境中的丁玲对《韦护》的内容进行大量修改,文本内外的差异揭示了丁玲“为自身革命历史正名”与“为瞿秋白平反”的双重诉求。丁玲笔下不同时期的《韦护》体现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她自我观照的转移,而主人公丽嘉的结局则隐喻了丁玲一生的革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韦护》
版本修改
无政府主义
瞿秋白
“向左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共11页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秋白、王任叔、舒芜等提出的既有命题,认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些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或主体性结构。鲁迅在触摸到欧洲精神的根底时,便开始把等级社会孕育的非“人”状态当作“罪”来感受。“罪”和“责”,使他在个人存在与民族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中介。但鲁迅把“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时,却成功地规避了绝对主义逻辑陷阱。“自由”和“平等”的断裂是通过“罪”的意识和“赎罪”行为连接在一起的。而“罪”感和责任意识,又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非政治”的政治性。鲁迅正是带着这种主体性结构和“非政治”的政治性走入“新的阵营里”的。这不足以改变原有的历史形态,但却“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向左转”
“罪责”
非政治的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76-2000:鲁迅“向左转”问题的当代回应
3
作者
张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新时期”开始前后,鲁迅思想“转变”问题一度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点。随着对“改造国民性”等命题的重新评价或发掘,以及对鲁迅前期思想的日益重视,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讨论渐入冷寂。倒是以鲁迅“向左转”为潜在前提而对鲁迅...
“新时期”开始前后,鲁迅思想“转变”问题一度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点。随着对“改造国民性”等命题的重新评价或发掘,以及对鲁迅前期思想的日益重视,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讨论渐入冷寂。倒是以鲁迅“向左转”为潜在前提而对鲁迅思想价值评估的趋势,在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想两个层面逐渐兴盛起来。在“祛左翼化”社会潜在思潮中,“褒胡贬鲁”和“守鲁贬胡(或不贬胡)”观点尖锐对立;与此同时,鲁迅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关联也被收入视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左翼”价值的重新发现,也使对鲁迅遗产的评价处于更为复杂的格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向左转”
“祛左翼化”
1976-200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1
作者
程格格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文摘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偏移现象与丁玲创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书写方式的转变以及韦护原型瞿秋白的“二元性”有密切关系。40年代与80年代分别处于延安语境与改革开放“复出”语境中的丁玲对《韦护》的内容进行大量修改,文本内外的差异揭示了丁玲“为自身革命历史正名”与“为瞿秋白平反”的双重诉求。丁玲笔下不同时期的《韦护》体现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她自我观照的转移,而主人公丽嘉的结局则隐喻了丁玲一生的革命逻辑。
关键词
丁玲
《韦护》
版本修改
无政府主义
瞿秋白
“向左转”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宁
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批准号:06BZW051)
文摘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秋白、王任叔、舒芜等提出的既有命题,认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些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或主体性结构。鲁迅在触摸到欧洲精神的根底时,便开始把等级社会孕育的非“人”状态当作“罪”来感受。“罪”和“责”,使他在个人存在与民族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中介。但鲁迅把“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时,却成功地规避了绝对主义逻辑陷阱。“自由”和“平等”的断裂是通过“罪”的意识和“赎罪”行为连接在一起的。而“罪”感和责任意识,又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非政治”的政治性。鲁迅正是带着这种主体性结构和“非政治”的政治性走入“新的阵营里”的。这不足以改变原有的历史形态,但却“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
关键词
鲁迅
“向左转”
“罪责”
非政治的政治性
Keywords
Lu Xun
turning to the left
guilt
political awareness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6-2000:鲁迅“向左转”问题的当代回应
3
作者
张宁
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文摘
“新时期”开始前后,鲁迅思想“转变”问题一度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点。随着对“改造国民性”等命题的重新评价或发掘,以及对鲁迅前期思想的日益重视,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讨论渐入冷寂。倒是以鲁迅“向左转”为潜在前提而对鲁迅思想价值评估的趋势,在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想两个层面逐渐兴盛起来。在“祛左翼化”社会潜在思潮中,“褒胡贬鲁”和“守鲁贬胡(或不贬胡)”观点尖锐对立;与此同时,鲁迅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关联也被收入视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左翼”价值的重新发现,也使对鲁迅遗产的评价处于更为复杂的格局中。
关键词
鲁迅
“向左转”
“祛左翼化”
1976-2000年
分类号
I21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程格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张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76-2000:鲁迅“向左转”问题的当代回应
张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