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柴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整体性的、人的生命等这些崇高课题的贬抑所造成的"意义的消蚀",指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是"以某种方式活着",并从后现代主义所回避的伦理道德那里给出了他所认为生命意义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伊格尔顿 批判 宏大叙事 生命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理论语境下的文学理论境况与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生安锋 林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171,178,共10页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唱衰理论,但很多主流学者并不认为理论已死。理论热潮的回落与传统文学及经典在整体上的衰落、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图像化消费方式的盛行关系密切,也与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式微和“冷战”结束、区域研究萎缩等因素相关。所谓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是理论自身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彻底终结和死亡。如果从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后理论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新校正方向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彻底反思过去一个多世纪对西方理论过度崇拜和狂欢式套用的基础上,思考理论的中国在地化问题并着手建构适合中国文学和文化语境的文学理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文学性,需要加强理论对现实的关注度,更需要彰显一种后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文学理论 反思 后人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礼德语境思想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杰 赵中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39-142,共4页
从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到形式主义文论,从文化研究到"后理论"时代的"新审美主义",文学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内部和外部研究的"钟摆"状态下。它们都为文学的阐释提供了各自的可能性,却长期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 从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到形式主义文论,从文化研究到"后理论"时代的"新审美主义",文学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内部和外部研究的"钟摆"状态下。它们都为文学的阐释提供了各自的可能性,却长期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究其根源在于以索绪尔形式语言思想作为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不适恰性——抽象的语言体系与文学诗性语言之间的"溶血"现象。韩礼德的语境思想能为解决文学内外的裂隙提供一种语言上的思路,因为他的语言思想既重视语言外部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又强调研究语言形式内部自身的规律,让人们能清晰地洞悉外部经验世界作用于文本内部世界的机制,从而为文学寻求更合理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文化研究 “后理论时代” 韩礼德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