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国际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张男星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2
|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迟豫之旅——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
龚金平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0 |
|
3
|
谈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问题 |
陈映真
黎湘萍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4
|
“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 |
陈旭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
|
5
|
西方文化思潮的百年流变──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
高飞乐
|
《东南学术》
CSSCI
|
1996 |
6
|
|
6
|
给新诗以现代化激励的“泛后现代主义”——80年代“后崛起”诗潮透视 |
张德厚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3
|
|
7
|
后现代主义生成的动态特征──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解读之一 |
赵士发
|
《现代哲学》
|
1999 |
3
|
|
8
|
文学共时态: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型期文学四人谈 |
吴秀明
陈建新
范志忠
李杭春
|
《浙江学刊》
CSSCI
|
1995 |
1
|
|
9
|
英国体育史──后现代主义的未来 |
杰弗里.希尔
|
《体育文化导刊》
|
1997 |
1
|
|
10
|
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 |
王岳川
|
《外国语文》
|
1992 |
0 |
|
11
|
通俗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
杨经建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4 |
0 |
|
12
|
后现代不是“主义”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3
|
后现代艺术思辨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两点启示 |
胡天君
|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4
|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转型 |
韩立福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5
|
博弈论的后现代性意蕴 |
田佑中
刘江涛
|
《理论学习月刊》
|
1998 |
0 |
|
16
|
后现代思潮与当代中国电影 |
陈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02 |
1
|
|
17
|
对“后现代”理论的几点质疑 |
张闳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8
|
“后现代”与徐坤小说“误读”策略 |
何锐
翟大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9
|
后现代哲学:零点状态与方外之思 |
孟泽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0 |
|
20
|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 |
王一川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