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化生计视角下扶贫互助组织“名实分离”现象及其生成逻辑——以川东Z村扶贫互助社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陆汉文 岳要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03,共7页
扶贫互助组织发展出现偏离扶贫目标的"名实分离"现象,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困境。本研究以Z村扶贫互助社为个案,提出了一个社会化生计视角的解释逻辑。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工业化大背景中,随着生计方式的社会化,小农逐... 扶贫互助组织发展出现偏离扶贫目标的"名实分离"现象,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困境。本研究以Z村扶贫互助社为个案,提出了一个社会化生计视角的解释逻辑。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工业化大背景中,随着生计方式的社会化,小农逐渐分化为纯农户、兼业农户和脱农户三种类型。对纯农户和中低收入的兼业农户来说,其生计模式内在包含着疏离扶贫互助贷款的行动取向。扶贫互助社"名实分离"现象源于其制度设计暗含了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前提条件——扶贫开发所聚焦的农业、农村乃封闭系统,农户生计行动在这个系统中封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互助社 社会化生计 农户分化 “名分离”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1,共12页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理论建树的再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翟东宁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9-91,共3页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之交问世的嵇康批驳经学乐论著述。学界虽作肯定评价,但尚存补正馀地。故依据文本全面解说其论;述评嵇康对政治现实有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音乐实践(包括"操"琴演奏在内)基础,倚重玄学...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之交问世的嵇康批驳经学乐论著述。学界虽作肯定评价,但尚存补正馀地。故依据文本全面解说其论;述评嵇康对政治现实有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音乐实践(包括"操"琴演奏在内)基础,倚重玄学思辨立论、运用"自然之和"、"名实"、"有无"等范畴组合论证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厘清音乐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效果上有别于其他艺术之处,声响感应与哀乐之类情感指向无必然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 “玄学思辨” “自然之和” “名实” “有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4
4
作者 彭传华 宋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语言哲学 “名之辩” “言意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语言哲学的历史定位 被引量:1
5
作者 彭传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8,共10页
荀子的语言哲学主要是通过"名实之辨"和"言意之辨"展开的,其"名实之辨"的核心是"名闻而实喻"、"制名以指实",包括"名期累实"、"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观、"... 荀子的语言哲学主要是通过"名实之辨"和"言意之辨"展开的,其"名实之辨"的核心是"名闻而实喻"、"制名以指实",包括"名期累实"、"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观、"循旧作新"的语言发展观、"明贵贱辨同异"的语言功能观;其"言意之辨"的主要内容则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虚壹而静"的方法把握道两个方面。荀子的语言哲学既强调语言的价值属性又凸显语言的认知属性,是语言关涉转移到语义学的重要标志,是先秦儒家语言哲学的最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语言哲学 “名之辨” “言意之辨” 历史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