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
27
1
作者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共12页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五帝时代”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晁天义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5-158,130,共5页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 2 0世纪初期 ,“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 ,“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 2 0世纪初期 ,“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 ,“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文经学家的“六经皆史”说 ,得出“孔子不作《春秋》”、“《春秋》为史学著作”等错误结论。“古史辨”派的《春秋》性质研究对整个 2 0世纪的《春秋》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制约了此间经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春秋》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扬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9,共15页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实证主义
上
古史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沁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冯友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和多种创见,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入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古史辨”派
傅斯年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
27
1
作者
裘锡圭
曹峰
机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共12页
文摘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关键词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五帝时代”
出土文献
Keywords
the "Ku-shih-pien" School
"the Method of Dual Evidence"
"Times of the Five Lords", excavated documents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晁天义
机构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历史系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5-158,130,共5页
文摘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 2 0世纪初期 ,“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 ,“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文经学家的“六经皆史”说 ,得出“孔子不作《春秋》”、“《春秋》为史学著作”等错误结论。“古史辨”派的《春秋》性质研究对整个 2 0世纪的《春秋》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制约了此间经学史。
关键词
“古史辨”派
《春秋》
微言大义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扬眉
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9,共15页
文摘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古史辨”派
实证主义
上
古史
重建
Keywords
the "Ku-shih-pien" School
positivism
reconstruction of prehistory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沁凌
机构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134,共7页
文摘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冯友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和多种创见,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入新高度。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古史辨”派
傅斯年
《中国哲学史》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晁天义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
李扬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王沁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