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
12
1
作者
汤一介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激进主义
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东西
之争
学术文化
西方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被引量:
4
2
作者
凌厚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综合创新
文化观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龙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6,共9页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廖平
新经学转型
中体西用
“古今中西”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冯契的政治哲学
4
作者
朱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2,共12页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政治哲学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进步
现代政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
12
1
作者
汤一介
机构
北京大学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激进主义
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东西
之争
学术文化
西方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发展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被引量:
4
2
作者
凌厚锋
机构
福建省委党校
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综合创新
文化观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龙灿
机构
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6,共9页
基金
201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C13E088)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SC12E001)
+2 种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RX12ZD02)
2013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QY201316)
2014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QY201424)
文摘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
张之洞
廖平
新经学转型
中体西用
“古今中西”之争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冯契的政治哲学
4
作者
朱承
机构
上海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20005)
文摘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
关键词
冯契
政治哲学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进步
现代政治理念
Keywords
Feng Qi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debate of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and that ofChina and the West
social progress
modern political idea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汤一介
《江淮论坛》
CSSCI
1994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凌厚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吴龙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冯契的政治哲学
朱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