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现代对历史哲学的关注 被引量:1
1
作者 钟志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9,共6页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哲学随之步入近现代化的历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中西”之争 中国 近现代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以近代以来体用关系为线索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强 王舒悦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体用”关系贯穿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主线。回顾百年中国学术史,“古今中西之争”围绕“体用”关系展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转变上:一是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天下—中国”世界观遭受挑战,中华文... “体用”关系贯穿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主线。回顾百年中国学术史,“古今中西之争”围绕“体用”关系展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转变上:一是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天下—中国”世界观遭受挑战,中华文明内部的“夷夏之辨”转变为中西关系的“体用之辩”;二是“体用之辩”从中国哲学的“道器”“理气”“心物”形而上学层面,转变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政治论争,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中西各有体用”等不同主张。但是,在传统文化视域中,无法破解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基础。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中国传统“体用”关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赋予了“体用”以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存本体论基础,同时也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体用”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汤一介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激进主义 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东西之争 学术文化 西方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与“古今之争”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6,共9页
"古今之争"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一场持续的运动。它由最初的孰优孰劣的问题转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主义、历史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由此对解释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 "古今之争"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一场持续的运动。它由最初的孰优孰劣的问题转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主义、历史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由此对解释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解释学的发展可以说伴随着"古今之争",其研究内容受到它的规定,从中引发出来的问题及其意义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历史意识 历史主义 现代性 解释学 伽达默尔 施特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离题话”:被忽略的事件及文本 被引量:1
6
作者 历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10,170,共11页
欧洲知识界于18世纪前后爆发的"古今之争",作为勾连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两大思潮的一股暗流,一直未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斯威夫特作为突破英国"古今之争"僵局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及思想具有标本意义;但学界在展开... 欧洲知识界于18世纪前后爆发的"古今之争",作为勾连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两大思潮的一股暗流,一直未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斯威夫特作为突破英国"古今之争"僵局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及思想具有标本意义;但学界在展开研究时,却忽略或回避了《木桶的故事》中"离题话"部分,对其的探察有助于还原斯威夫特对"古今之争"的真实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斯威夫特 《木桶的故事》 “离题话”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法文学领域“古今之争”辨析——以现代性时间观念为视野
7
作者 盛百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德、法文学领域的"古今之争"体现了两国知识界在现代化转型期对于时间问题的关切。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及地域等多方面差异,法国知识界多信奉"线性时间观"及与之伴生的乐观"历史进步论",德国知识... 德、法文学领域的"古今之争"体现了两国知识界在现代化转型期对于时间问题的关切。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及地域等多方面差异,法国知识界多信奉"线性时间观"及与之伴生的乐观"历史进步论",德国知识界则对"线性时间观"态度谨慎,倾向于一种杂糅了"线性时间观"和"轮状时间观"的"文化时间观"。这种"向后看"的文化自觉不仅使德国启蒙界在时间观念上独树一帜,更导致其在现代化转型路径的选择中走上了一条"文化现代化"优于"社会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时间观念 线性时间观 轮状时间观 法文学领域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美学现代性
8
作者 刘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美学现代性 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再思考——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天命说谈起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考天人之际时,既继承了周公、孟子的上述天人思想,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常";同时又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思考,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变",从而最终做到"通古今之变"。在此,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正是他能够"成一家之言"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说 天人之际 古今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10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综合创新”文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和诞生具有什么样的场域特征?
11
作者 齐卫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在党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之际,《理论与改革》编辑部精心策划,委托齐卫平教授领衔的团队撰写了一组文章。该团队承担了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4年度重大委托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24ZXHYW02)的研究任... 在党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之际,《理论与改革》编辑部精心策划,委托齐卫平教授领衔的团队撰写了一组文章。该团队承担了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4年度重大委托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24ZXHYW02)的研究任务,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以笔谈形式形成一组文章供读者分享。[JP2]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对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都高度重视,更因为文化的价值功能决定了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强大武器,这个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构成的体系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学理阐释。本栏发表的这组笔谈文章短小精悍,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孕育和诞生具有什么样的场域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怎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怎样交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出色答卷、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遵循怎样的行动逻辑等方面作出阐释,回答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宣传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益于帮助读者加深认识,从而增强贯彻执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并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力量,奋力谱写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感想 被引量:14
12
作者 汪毓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共3页
文章对近年来“重写音乐史”的提出进行回顾。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不同出发点 ,论述其基本的认识。作者对刘靖之所谓“中共音乐史”的批评的说明 ,并提出对冯文慈同志建议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 “重写音乐史” 所谓“中共音乐史” “两个传统同时并存” “古今衔接” “以创作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龙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6,共9页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廖平 新经学转型 中体西用 “古今中西”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被引量:4
14
作者 凌厚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综合创新 文化观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成祖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构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儒学也在冲突中遂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即后世所谓的"今古文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儒学 封建与郡县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的政治哲学
16
作者 朱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2,共12页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政治哲学 “古今中西”之争 社会进步 现代政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