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电影的“反文化”言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雅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3,共3页
自"反文化"浪潮席卷美国以来,美国电影就未停止对"反文化"的言说,这不仅仅是对美国社会历史的简单再现,更是对"反文化"多元解读的重要表征,同时也证明了"反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力和现实批判... 自"反文化"浪潮席卷美国以来,美国电影就未停止对"反文化"的言说,这不仅仅是对美国社会历史的简单再现,更是对"反文化"多元解读的重要表征,同时也证明了"反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力和现实批判价值。本文将从"反文化"浪潮的缘起与影响入手,以《飞车党》《邦妮和克莱德》《摇滚校园》等为研究对象,以"垮掉""暴力""摇滚"这三个"反文化"浪潮中的"关键词"为线索解读美国电影的"反文化"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文化” 美国电影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林格与美国“反文化”青少年形象
2
作者 廖洪中 施锦芳 林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短、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具体表现了美国 20世纪 5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形象。霍尔顿从不循规蹈矩,与传统观念势不两立,像个现代都市中的流浪者,... 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短、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具体表现了美国 20世纪 5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形象。霍尔顿从不循规蹈矩,与传统观念势不两立,像个现代都市中的流浪者,找不到可以真正宣泄的方式。他感到孤独,他的纯真常常被人忽略与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反文化” 霍尔顿 疏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反文化”现象——兼论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达庆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4年第11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反文化”现象 未成年人 德育工作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反文化”现象
4
作者 刘咏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年第2期42-43,47,共3页
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因时空、对象的不同而衍生出“反文化”现象,即偏激的制度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失衡,繁琐的制度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变异,忽视的“次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缺失,极端的传统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损伤等。要让... 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因时空、对象的不同而衍生出“反文化”现象,即偏激的制度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失衡,繁琐的制度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变异,忽视的“次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缺失,极端的传统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的损伤等。要让校园文化真正服务于社会,必须杜绝以上各种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反文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化思潮中的“反智主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樊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79,共6页
"反智主义"是一种怀疑、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潮。当代"反智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传统的专制主义是滋生"反智主义"的政治根源;现代革命的民粹主义思潮也具有鲜明的"反智"色彩;"... "反智主义"是一种怀疑、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潮。当代"反智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传统的专制主义是滋生"反智主义"的政治根源;现代革命的民粹主义思潮也具有鲜明的"反智"色彩;"文革"更是"反智主义"登峰造极的混乱时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1980年代知识分子物质生活水平的贫困、1990年代全社会世俗化思潮的高涨以及"后现代""反文化"思潮的逐渐流行,都使得"反智主义"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阵营中的"反智主义"与社会上"无知者无畏"心态的交汇对于知识异化、知识分子庸俗化的激烈批判显然具有警世意义。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里,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异化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智主义” “反文化” 世俗化 知识分子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的祛魅之途与认知重构——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反城市”文化的思想检视与审美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5,共6页
近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文学对城乡景观和社会文化的演绎始终存在着两条交互发展的路径,表现出城市化/反城市化、现代性/反现代性的互动对话和双重姿态,并由此催生出一种对现代生活秩序不断消解与重构的话语张力。纵观这一过程,文学... 近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文学对城乡景观和社会文化的演绎始终存在着两条交互发展的路径,表现出城市化/反城市化、现代性/反现代性的互动对话和双重姿态,并由此催生出一种对现代生活秩序不断消解与重构的话语张力。纵观这一过程,文学在生存的当下性、文化想象性和社会发展要求等多重挤压下所开启的"城市化"批判,既是对"城市化"的历史性祛魅和认知重构,又体现出了社会实践与文学叙事间的必要互动和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反城市”文化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友诗》的晚清民初之旅——文化之“诱”与“反诱”
7
作者 于德英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4,共9页
译本研究旨在探究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建某一历史时期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织。本文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范式,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在同治时期的《长友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译诗晚清民初的学术接受史... 译本研究旨在探究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建某一历史时期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织。本文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范式,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在同治时期的《长友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译诗晚清民初的学术接受史,定位1864年威妥玛译诗底本、董恂改译本的偏移,阐发威妥玛1873年译诗定本的文化意图,重构晚清中西文化接触之初西洋人和国人借助翻译图谋文化上的“诱”与“反诱”,从而引发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译者身份和翻译意图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描写翻译研究范式 《长友诗》译本 文化之“诱”与“反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申《阿甘正传》与不断变化的“美国梦”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燕 陈颖聪 谢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98,共2页
影片《阿甘正传》被众多观众及影评人所熟悉,从其取材到拍摄都堪称经典。影片主角阿甘所历经的时代也可谓是美国历史上众多矛盾纷争突发的时期: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的发生以及修改了传统“美国梦”,影响深远的“反文... 影片《阿甘正传》被众多观众及影评人所熟悉,从其取材到拍摄都堪称经典。影片主角阿甘所历经的时代也可谓是美国历史上众多矛盾纷争突发的时期: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的发生以及修改了传统“美国梦”,影响深远的“反文化”运动。如今,“美国梦”再次被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点燃。这个隐形、却又无时不在领导美国人行为和生活原则的梦想,如何在变化中影响着过去和现在的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正传》 美国梦 “反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子归来》中太空登月活动的异质空间研究
9
作者 赵诚 朱新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108,共7页
《兔子归来》以阿波罗号登月为情节发展明线,与兔子新旧家庭的破碎与重组这条暗线遥相呼应。小说成功借用了许多历史事件尤其太空登月、越战、黑人民权运动、种族冲突、"性解放"等"反文化"运动和现实人物如宇航员... 《兔子归来》以阿波罗号登月为情节发展明线,与兔子新旧家庭的破碎与重组这条暗线遥相呼应。小说成功借用了许多历史事件尤其太空登月、越战、黑人民权运动、种族冲突、"性解放"等"反文化"运动和现实人物如宇航员和同年代的美国政治家等,真实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风云际会,建构了大小各异的异质空间。这些异质空间探险发端于阿波罗飞船的发射升空,发展、冲突于飞船的太空对接,失败于飞船的返航。伴随着阿波罗号的发射、对接、返航活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中诸如"性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冲突等异质空间由于其内在固有矛盾也随之破碎,从而印证了权力、空间和暴力三者之间的交织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子归来 阿波罗飞船 太空登月 异质空间 “反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