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安全格局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兼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双支柱”调控
1
作者 郭百涛 王帅斌 徐枫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基本导向,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三个层面,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绿色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和传染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企业违约风险...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基本导向,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三个层面,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绿色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和传染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企业违约风险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构成了绿色金融风险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债务关联性传染、企业融资方式关联性传染和金融业务关联性传染,在绿色金融风险传染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建立“双碳”目标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有序推进“双碳”目标中防范并化解绿色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全格局 绿色金融风险 碳达峰 碳中和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冲击下的风险传导与“双支柱”调控策略研究
2
作者 郝大鹏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共21页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并讨论了“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极端天气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不仅会带来我国实体经济活动的显著下滑,还会推升金融风险;极端天气风险的上升会带来信用风险溢价和不确定性的上升,进而会加剧极端天气风险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应;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降低金融摩擦或实施盯住产出的逆周期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极端天气风险带来的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也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调控框架与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抑制缓释还是累积加剧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志红 王心怡 琚望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5,共15页
如何搭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我国上市银行数据,本文采用CoVaR方法衡量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考察“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影响... 如何搭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我国上市银行数据,本文采用CoVaR方法衡量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考察“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借款人和银行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起到显著的“抑制缓释”作用;影子银行规模是“累积加剧”和“抑制缓释”效应的渠道,流动性分层则是“累积加剧”效应的渠道。结合银行性质、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情景下,“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结论对于“防风险”目标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框架 影子银行 银行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CoVa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调控框架、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被引量:7
4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费威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65,共9页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而且也能够抑制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而且也能够抑制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风险,“双支柱”调控框架能有效发挥金融稳定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宽松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效果更为明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在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缩小影子银行规模,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本文丰富了“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研究,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框架 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宏观审慎政策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隐性担保、信贷资源配置与“双支柱”调控——基于BGG-DSGE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力臻 张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底线。政府隐性担保有利于降低信贷融资的摩擦成本,发挥应对危机的兜底作用,但亦会形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信贷获取和偿还约束上的偏向性分布,造成信贷市场的分割和信贷资源的错配,... 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底线。政府隐性担保有利于降低信贷融资的摩擦成本,发挥应对危机的兜底作用,但亦会形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信贷获取和偿还约束上的偏向性分布,造成信贷市场的分割和信贷资源的错配,并随着错配度的加深,给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波动。传统的货币政策与新型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搭配,被称为“双支柱”调控框架,用以应对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分析表明,当经济面临各种风险冲击时,“双支柱”政策对国有企业的调控效应相比非国有企业更为明显,有利于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起到控制非理性抬高杠杆率及抑制系统性风险积累的作用,更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提升经济福利,促进信贷资源有效配置,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隐性担保 异质性企业 “双支柱”调控框架 BGG-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琳 许丹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4-63,共10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金融稳定 政策协调性 TVP-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调控、信贷资源配置与企业杠杆率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继兵 高芳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共10页
本文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双支柱"调控政策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在信贷资源配置调节作用下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信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下,"双支柱"调控框架与非金融企业杠杆... 本文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双支柱"调控政策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在信贷资源配置调节作用下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信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下,"双支柱"调控框架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金增多,更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负债行为。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有效避免银行信贷的持续增长,减少企业的高杠杆率动机和过度投机行为,促使企业优化债务结构。而且,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强化这一作用效果。此外,对于负债期限、性质、规模不同的企业,"双支柱"调控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政策实施时要考虑企业的异质性,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组合,有效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从而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双支柱”调控 宏观审慎政策 信贷资源配置 企业杠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结构优化与“双支柱”政策有效性研究
8
作者 丁华 李茗 胡德宝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9,80,共19页
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双支柱”政策在不同金融结构下的调控效果差异仍未得到充分讨论。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DSGE模型,并纳入银行资本金、贷款和资产价格为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由银行主导型金融结... 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双支柱”政策在不同金融结构下的调控效果差异仍未得到充分讨论。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DSGE模型,并纳入银行资本金、贷款和资产价格为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由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转向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会弱化金融系统抵御系统性风险冲击的能力。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能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市场顺周期机制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稳定性。此外,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时需要权衡不同金融稳定目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福利分析表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双支柱”宏观调控具有更强的经济与金融稳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结构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泡沫、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与“双支柱”调控
9
作者 刘晓曦 葛扬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02-117,共16页
市场条件下资产泡沫的形成不可避免,其对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影响机制。我国现实经验以及模型脉冲分析表明,一方面资产泡沫过度膨胀会扭曲资源配置抑制企业创新,并且一旦破裂会引发经济深度衰退,但是另一方面资产泡沫能够提高... 市场条件下资产泡沫的形成不可避免,其对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影响机制。我国现实经验以及模型脉冲分析表明,一方面资产泡沫过度膨胀会扭曲资源配置抑制企业创新,并且一旦破裂会引发经济深度衰退,但是另一方面资产泡沫能够提高企业融资能力,适度的泡沫可以很好地“润滑”经济,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资源投入与经济运行水平。而对于“双支柱”调控政策,复杂经济形势下紧缩的宏观审慎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反常膨胀,而收紧货币政策虽然能够控制资产泡沫但是也会降低企业创新投入以及社会总体福利,现阶段我国更适合实施“双宽松”的政策组合,保持适度的泡沫活跃经济。本文可以为拓展资产泡沫相关研究以及完善优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泡沫 创新资源配置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稳金融”效应——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勇 杨源源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1,共12页
文章从结构性视角系统探究不同“双支柱”调控工具对金融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全面审视宏观金融“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双支柱”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宏观审慎调控中资本类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 文章从结构性视角系统探究不同“双支柱”调控工具对金融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全面审视宏观金融“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双支柱”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宏观审慎调控中资本类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货币政策调控中价格型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双支柱”调控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在不同金融周期具有非对称性,金融上升周期具有同向、协同的效应,金融下行周期呈现相反、对立的效应。政府应构建以“资本类宏观审慎工具为主、流动性类宏观审慎工具为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金融上升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可有效配合以形成政策合力,但应避免出现政策超调;在金融下行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应妥善协调,避免宏观审慎政策力度过大而削弱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金融资产状况指数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行业尾部风险
11
作者 李丽雯 项后军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0,共19页
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 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险。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形成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行业尾部风险存在协同治理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或金融下行期,“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同治理效应强于上行期;借款者流动性、借款者贷款型和其他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较好。此外,作用渠道检验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以加剧期限错配、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方式增加行业尾部风险;而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能削弱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缓解行业期限错配、抑制现金持有水平下降,从而避免行业尾部风险上升。本文研究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重大风险提供了相关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框架 行业尾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亚梅 周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4,共14页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证实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这一间接传导渠道;“双支柱”调控的协同影响最终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充分发挥出宏观政策对银行微观个体的金融稳定效应;当考虑经济周期时,相比于经济下行期,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收紧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符合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研究结论为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相关监管机构把握“双支柱”调控的监管力度有较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流动性创造 “双支柱”调控 经济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来自我国276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春海 赵偞贝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61,共7页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场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衡量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银行异质性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双支柱”调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适度的宏观审慎政策会缓解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率 货币政策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娜 彭玉婷 冯立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6,共11页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NK-DSGE模型 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汇率”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夏婧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62,共6页
2018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汇率"成为货币当局的政策重点。"稳汇率"具有"稳币值"、"稳预期"和"稳机制"三重涵义。"稳币值"是"稳汇率... 2018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汇率"成为货币当局的政策重点。"稳汇率"具有"稳币值"、"稳预期"和"稳机制"三重涵义。"稳币值"是"稳汇率"的首要前提,"稳预期"是"稳汇率"的持续保障,"稳机制"是"稳汇率"的根本遵循。在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下,"稳汇率"的政策效果受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货币当局预期管理方式、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货币当局有必要通过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健全汇率预期管理机制、加强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协调、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等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预期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 “双支柱”调控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