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71
1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71
1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RK007)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J0830521)
+1 种基金
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JJDZONGHE017)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10082)资助
文摘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Keywords
rural labor force
migration intention
in situ urbanization
"Double-Pull" conceptual model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China
分类号
F291.1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