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云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40,共7页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艺术创造力 女性主义 “双性同体” 诗学理论 创造力问题 王安忆 女性自我 莎士比亚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性同体”:唐宋词女性化文学品格的另一种阐释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骊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0-164,共5页
相比于唐宋诗,唐宋词的独特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女性化”的文学品格。借助于西方“双性同体”理论,这一文学品格的形成原因及其审美价值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首先,男性个体对女性人格的潜在认同,即“阿尼玛”的释放是唐宋词人“... 相比于唐宋诗,唐宋词的独特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女性化”的文学品格。借助于西方“双性同体”理论,这一文学品格的形成原因及其审美价值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首先,男性个体对女性人格的潜在认同,即“阿尼玛”的释放是唐宋词人“男子而作闺音”的内在心理动因;其次,寄托比兴的文学传统又为这一情绪的释放提供了合适的“伪装”;最后,由“双性同体”带来的性别融合成就了唐宋词人的文学创造力,使词获得了与诗歌并辔同驱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同体” “阿尼玛” 唐宋词 女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性同体”在影片《飘》中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明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8-119,共2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双重性格,给予了诸多评论。本文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倡导的“双性同体”理论,对主人公斯佳丽“双性同体”的影视形象进行逐层解读。主要阐述了影片中斯佳丽对婚姻和爱情的态...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双重性格,给予了诸多评论。本文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倡导的“双性同体”理论,对主人公斯佳丽“双性同体”的影视形象进行逐层解读。主要阐述了影片中斯佳丽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进一步描述了她在爱情方面执著而勇敢的追求以及在生活中的坚强和伟大。希望通过对斯佳丽双重属性的解读能给当前文学评论提供一些笔者的个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同体” 爱情 人物性格 艰难友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双性同体”创作模式探微
4
作者 曹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X期50-51,共2页
宋词在创作中普遍采用"男子而作闺音"的"双性同体"创作模式,即词的创作者是男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是女性,男性代女性立言,展现女性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这种独特的创作模式为宋词赢得了一代文学的美誉。笔者试图... 宋词在创作中普遍采用"男子而作闺音"的"双性同体"创作模式,即词的创作者是男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是女性,男性代女性立言,展现女性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这种独特的创作模式为宋词赢得了一代文学的美誉。笔者试图找出宋词采用"双性同体"创作模式的内在因由,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创作模式给宋词带来的艺术魅力,作为其当选为一代文学之代表的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双性同体” 创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美感的性审美文化意蕴──对现代主义服饰文化思潮的反思
5
作者 吕美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60-64,共5页
红色美感的性审美文化意蕴──对现代主义服饰文化思潮的反思吕美生当代审美文化已经愈来愈走向大众化的日常生活,乃至人体自身之中。它具体展现着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生存利益和生活方式,展现着人对自身历史的当代性要求。于是“美学成... 红色美感的性审美文化意蕴──对现代主义服饰文化思潮的反思吕美生当代审美文化已经愈来愈走向大众化的日常生活,乃至人体自身之中。它具体展现着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生存利益和生活方式,展现着人对自身历史的当代性要求。于是“美学成为生活的唯一证明”。(丹尼尔·贝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蕴 现代主义 文化思潮 性审美 服饰文化 女性崇拜 “集无意识” 价值取向 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