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英杰 孙东东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本研究抽样选取我国4个地区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探讨高层次人才政策工具和政策内容要素的组合方式与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环境... 本研究抽样选取我国4个地区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探讨高层次人才政策工具和政策内容要素的组合方式与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尤其是西部高校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亟待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中教师培育政策子工具使用不足;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校对人才培养政策的关注度不够。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制定高层次人才政策时,应适度增强环境型政策工具的运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教师培育相关政策;西部地区高校应改善办公实验条件,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南部、西部和北部高校应加快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高层次人才 政策文本分析 政策工具 政策内容要素 二维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或制约:“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晓潇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一流资源集聚是支撑“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基于2012—2020年6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据,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科研、科技服务和产学研融合体等4类资源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 一流资源集聚是支撑“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基于2012—2020年6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据,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科研、科技服务和产学研融合体等4类资源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产学研融合体集聚则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还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泛珠三角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和长三角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东部、东北、环渤海、泛珠三角4个区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产学研融合体集聚也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东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集聚和环渤海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技服务集聚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于此,建议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智平台,优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产业研究和科技服务能力,注重区域间资源集聚差异特性,避免盲目扩大资源集聚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新质生产力 资源集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进路
3
作者 周翔宇 沈锦璐 吴伟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61,共11页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利用”三阶段模型,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存在资源分块配置与低质重复投资、资源流动梗塞与整合逻辑冲突、资源撬动不足与统筹机制缺失等困境。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以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战略规划设计、完善资源跨界融通的制度保障机制、激活校地联动的产学研价值转化链,以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技自立自强 资源编排理论 高校科研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突破
4
作者 耿乐乐 张萌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8,共12页
产教融合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尚存在广度与深度不够、合作企业重科研而轻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性“校热企冷”等现实问题,亟须进... 产教融合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尚存在广度与深度不够、合作企业重科研而轻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性“校热企冷”等现实问题,亟须进一步明晰“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特点,重新审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并从新的视角阐释现实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制度困境。产教融合大致经历了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研协同—产教融合几个演变阶段,“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涉及企业、大学、政府、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等多重职能。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所面临的制度困境深入剖析后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存在参与主体的异质性引起利益冲突与背离、信息不对称导致机会主义合作困境、复杂且高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引起产教融合合作活力下降、制度设计失调导致合作效能低下等制度困境。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制度困境,应进一步明晰产教融合参与各方投入要素的产权,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科学地进行制度配置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并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双一流”建设高校 交易成本 机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5
作者 田芬 王祯怡 李春林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6,102,共11页
高校国际教师是在地国际化的重要群体,分析其流动经历与学术职业发展之间的张力是提升高校在地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通过对18位在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的国际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全性以及... 高校国际教师是在地国际化的重要群体,分析其流动经历与学术职业发展之间的张力是提升高校在地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通过对18位在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的国际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全性以及学术工作制度不稳定性的结构性压力之下,加之语言障碍、学术工作价值观差异和个体内隐的不确定性规避行动准则等环境区隔,国际教师呈现出学术时间加速化、学术身份边缘化以及学术行动松散化的发展困境。这些困境对其学术投入度造成一定影响。为此,研究提出高校应积极拥抱学术多样性,营造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加强构建国际教师培养支持体系,通过跨国(境)学术共同体以及长期工作合同的制度化建设等途径提升国际教师的院校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地国际化 国际教师 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2024年)
6
作者 “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宗晓华 +5 位作者 王运来 余秀兰 黄斌 陈晓清 孙俊华 吕林海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紧密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对现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紧密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对现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推出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本轮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本为本”“德育为先”“科教融合”“动态发展”等原则,评价结果为相关高校改进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本科教育质量排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特征与审思——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改革文本
7
作者 王顶明 牛丹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8,共8页
文章以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典型构成要素为框架,对中国2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相关改革文本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一流大学通常将国外一流大学作为标准来推动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改革并未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样态。中国一流大... 文章以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典型构成要素为框架,对中国2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相关改革文本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一流大学通常将国外一流大学作为标准来推动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改革并未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样态。中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仍存在着对多种教育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不够、专业设置中自主权不足、通识课程设置名义化与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要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实际,在解决好中国问题中走向世界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征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模型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沈黎勇 杨维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7,共8页
高校教育基金会高质量履行筹资使命,既是凝聚慈善资源以优化办学投入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厘清高校筹资价值和现实瓶颈,基于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结构化剖析,构建“目... 高校教育基金会高质量履行筹资使命,既是凝聚慈善资源以优化办学投入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厘清高校筹资价值和现实瓶颈,基于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结构化剖析,构建“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筹资模型,深化并拓展筹资模型的要素和内涵。为保障筹资模型的高效运行,应着力把握好三对关系,即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平衡、筹资生产关系的协同调整和筹资要素的协同配置、支持制约和反馈影响的传导互动,并立足不同子系统维度下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差异,助力提升高校筹资水平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教育基金会 筹资模型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琳 李梅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数据,根据近似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海归教师的海外和本土二元学术网络特征,考察海外流动的学术网络构建作用。研究发现,海外流动对海外和本土学术网络产生相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显著优化了... 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数据,根据近似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海归教师的海外和本土二元学术网络特征,考察海外流动的学术网络构建作用。研究发现,海外流动对海外和本土学术网络产生相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显著优化了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网络顶端,但显著降低了本土学术网络关系强度。不同类型的海外流动对学术网络构建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海外博士/工作流动对海外学术网络的优化作用和对本土学术网络的削弱作用最大,其次是海外博士留学,最后是海外工作流动。不同回国阶段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回国时间的推移,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优势逐渐下降,本土学术网络劣势有所修复。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归教师的跨国社会资本优势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促进海归教师尽快融入本土学术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流动 海归教师 学术网络 “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支持如何促进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基于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寅 汪霞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和就业适配,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已不仅限于狭义的科研能力。导师作为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提供各类支持来帮助博士生实现科研发展。研究基于对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927份问卷的调查来探究导师支持对博士生科研发...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和就业适配,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已不仅限于狭义的科研能力。导师作为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提供各类支持来帮助博士生实现科研发展。研究基于对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927份问卷的调查来探究导师支持对博士生科研发展影响的深层机制。研究发现,各类导师支持均对博士生科研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学术支持、心理支持、条件支持分别起到基础支撑、有效调节、充分保障等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支持 科研发展 博士生 “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构建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旭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相较于一般性人才评价,高层次人才评价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快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相较于一般性人才评价,高层次人才评价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快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重要意义。“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尊重高层次人才特点、成长发展规律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强调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人才。运用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评价的引导、激发、诊察、预测和调控功能。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评价理念、甄选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评价监控和改进等方面建立起“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的分析框架,坚持评价导向要回应“国家战略”,评价理念要回归“以人为本”,评价内容要回答“任务牵引”,评价频度要对应“成长周期”,构建包括甄选层、使用层、激励层和培育层在内的“四个坚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实践中建议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法甄选高层次人才,用个性化任务作为评价内容使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用多样式手段激发人才发展动力,用全周期的支持服务全方位培育人才,以探索建立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高层次人才 全周期评价模式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评价如何影响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基于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立超 姚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8,共12页
教育评价改革是提高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挥棒。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发现,博士后对评价指标柔性化和激励性评价较为满意,但对学术评价环境和留校转聘制度的评价较低;“操作层”的指标合理性、激励性评价及留校... 教育评价改革是提高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挥棒。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发现,博士后对评价指标柔性化和激励性评价较为满意,但对学术评价环境和留校转聘制度的评价较低;“操作层”的指标合理性、激励性评价及留校转聘评价均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子维度发挥显著正向影响,而“环境层”的唯论文倾向、功利化导向则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影响;学术评价指标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在性别、学科类型、聘任类型、毕业院校方面存在异质性。高校管理者应科学认识学术评价的“双刃剑”效应,将评价导向转向激励性、赋能性、使动性;重塑“生态评价观”,系统构建人本取向、贡献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博士后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留校转聘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科研创新能力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破“五唯” 教育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遴选研究生导师--基于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传毅 肖灿 彭湃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28,共7页
基于导师遴选办法的计量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导师任职的基本条件上有刚性标准,但也探索柔性的遴选机制;教学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学工作量;科研要求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且覆盖论文、课题、知识转化多个方面,在校际呈现层... 基于导师遴选办法的计量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导师任职的基本条件上有刚性标准,但也探索柔性的遴选机制;教学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学工作量;科研要求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且覆盖论文、课题、知识转化多个方面,在校际呈现层次性特征;博士生导师遴选大多数是由学校审批,硕士生导师更多是由学院组织选拔聘任。大多数高校细化师德师风、学术伦理等评价规则,建立了明晰的"负面清单"。优化导师遴选需要回归导师职业活动的本身,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研究生指导的评价,并关注新型指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研究生导师 遴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效率及其变化——基于超效率和Malmquist指数分解 被引量:37
14
作者 宗晓华 付呈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6,共14页
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科研效率,并据此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科研效率,是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绩效评价、动态支持”要求的重要路径。选取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构建突出科研质量和贡献度的指标体系,使用超效率BCC模... 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科研效率,并据此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科研效率,是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绩效评价、动态支持”要求的重要路径。选取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构建突出科研质量和贡献度的指标体系,使用超效率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方法,分析2010-2015年间高校的科研效率及其变动。研究发现:样本科研效率整体偏低,科研效率虽有提高但速度缓慢,导致科研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科研管理效率提升和规模效率增加,但规模效应趋于衰减。中西部地区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稳定,科研效率波动较大,大理类高校科研效率持续降低。未来应主要通过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创新科研生产技术来提高科研效率,摆脱对要素投入驱动的过度依赖;同时加强对中西部高校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改进经费与人力资源的匹配度,优化大理类高校的学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研效率 科研评价 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协作:“双一流”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被引量:27
15
作者 宋纯鹏 王刚 赵翔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0,共5页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倡导,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动向。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既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挑战,也存在着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河南大学生...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倡导,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动向。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既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挑战,也存在着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菁英计划”历经8年的实践与探索,系统构建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团队、双导师制和国际交流等因素的科教协作育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教协作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菁英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分析——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 被引量:16
16
作者 蔡文伯 刘爽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14-128,共15页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学科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落后,仅论文引用百分比、热点论文百分比指标略高于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竞争力综合排名最高的是甘肃省,其次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四川省的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潜力,发掘潜在学科,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双一流”学科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研竞争力 InCites E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C9离世界顶尖大学群还有多远——基于世界大学排名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涂阳军 陈来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8,共11页
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和C9与5个顶尖大学群在世界大学排名18个指标上的得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C9与加拿大U15和德国Ec11大体处于同一位次,较接近英国RG24和澳大利亚Go8,但与美国Ivy8差距极大,"双一流"建设... 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和C9与5个顶尖大学群在世界大学排名18个指标上的得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C9与加拿大U15和德国Ec11大体处于同一位次,较接近英国RG24和澳大利亚Go8,但与美国Ivy8差距极大,"双一流"建设高校与5个顶尖大学群差距极大。(2)"双一流"建设高校和C9在2个指标上优势明显且优势在扩大,分别在5个和8个指标上有所进步,分别在10个和7个指标上有所下降,在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教师上仍未获得突破。(3)两者在论文数和社会服务方面显现出极强优势,但在《自然》和《科学》发文以及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校友指标上得分较低且增速较缓,两者的科研影响力仍较弱,国际化程度仍较低。文末针对国家与顶尖大学群的决策层提出了三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C9 顶尖大学群 世界大学排名 排名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杜春 时玉坤 于晴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49,共6页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东北地区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接着运用DEA-BCC模型测算2015-201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发现:被...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东北地区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接着运用DEA-BCC模型测算2015-201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发现:被测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水平较高,但高校个体与群体之间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出不足,次要原因在于投入冗余和科研管理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因子分析 DEA-BC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课堂革命:“双一流”建设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建构 被引量:16
19
作者 叶信治 钟惠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课堂革命是新时代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课堂教学固有的一些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属性,难以通过自身内部革命去除,因而需要建构超越课堂的、更具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和服务,与教学一样具有... 课堂革命是新时代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课堂教学固有的一些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属性,难以通过自身内部革命去除,因而需要建构超越课堂的、更具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和服务,与教学一样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甚至是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和服务的育人功能,构建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教学和服务协同育人以及教学、科研和服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课堂革命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关村科学城典型项目的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沈佳坤 张军 吴非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9,共13页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政用产学研 融通创新 中关村科学城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