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科研生产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被引量:8
1
作者 余荔 张玉丹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163,170,共11页
本文基于1996—2017年SciVal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计量信息,选取中国42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及其中9所顶尖高校组成的C9大学作为国内大学样本群,以美国常春藤盟校和英国罗素大学集团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参照样本群,分别从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 本文基于1996—2017年SciVal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计量信息,选取中国42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及其中9所顶尖高校组成的C9大学作为国内大学样本群,以美国常春藤盟校和英国罗素大学集团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参照样本群,分别从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影响力、学科发展态势和科研合作方式五个维度对比国内外顶尖大学的科研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大学在科研产出数量方面已经实现对英美大学群的赶超,尽管中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和C9大学的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整体呈现提升趋势,但与英美大学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对细分学科领域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分析发现,中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和C9大学的学科领域可区分为优势学科、中间学科和非优势学科,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对科研合作方式和科研产出质量的考察发现,国际合作方式对应的科研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更高,而中国论文产出目前以机构内部合作为主,未能充分享受国际化科研合作带来的知识红利,应更加注重国际科研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大学 基础科研 科研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研究的状态评估与未来预测--基于“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基础研究创新绩效与发展潜力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杨 陈希 +2 位作者 孙井永 单捷飞 李冰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2,共7页
监测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绩效的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发展潜力是我国基础研究创新体系构建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各一流大学创新能力及进步难易程度等问题,构建三个指标:基础研究创新绩效值、参考指数、当前指数,通过二次相对评价法得到前沿面... 监测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绩效的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发展潜力是我国基础研究创新体系构建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各一流大学创新能力及进步难易程度等问题,构建三个指标:基础研究创新绩效值、参考指数、当前指数,通过二次相对评价法得到前沿面指数和动态绩效值,刻画与评估“十二五”和“十三五”十年期间“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绩效及未来发展潜力,并考察我国相关政策对其影响。最后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显示:(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十三五”期间已经达到最优绩效值,我国应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人才和创新高地”,重点开展世界前沿研究;(2)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高校自身创新绩效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同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政策引导到位、完善内部激励措施等进行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将是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后备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大学 基础研究 创新绩效 二次相对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量——基于“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数据观测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杨 王媛 +2 位作者 郑建荣 吕钰琪 单捷飞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6,共8页
“双一流”建设大学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代表,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这两个时期“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动态监测,考察... “双一流”建设大学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代表,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这两个时期“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动态监测,考察“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现实情况。结果显示,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转化效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所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存在不足,尤其是实际收入数明显不足,未能充分体现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很多科技成果没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大学 科技成果转化 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效率测量及投入产出结构合理性研究——基于“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数据观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杨 徐秀丽 沈梦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0,共8页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初期,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投入和产出均大幅提升。运用以产出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该时期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效率,观测13年间基础研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投影值分析“双一流”建设大...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初期,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投入和产出均大幅提升。运用以产出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该时期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效率,观测13年间基础研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投影值分析“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合理性,挖掘其创新效率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助力我国基础研究良性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五年规划对“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十二五”和“十三五”初期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数量比例较高,高端人才引进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性成果成为优化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大学 基础研究 创新效率 包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教师·辅导员:各类人际互动如何影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的院校归属感? 被引量:5
5
作者 徐丹 徐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60,共10页
基于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03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本科生与同伴、教师、辅导员的各类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院校归属感是一个由身份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和疏离感构成的三维结构;对样本院校本科生而言,与... 基于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03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本科生与同伴、教师、辅导员的各类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院校归属感是一个由身份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和疏离感构成的三维结构;对样本院校本科生而言,与同伴互动对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与教师互动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与辅导员互动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是其人际互动影响归属感的三条主要路径;相较于其他特征群体,男生、大一、大三、理工农医学生显著地通过与同伴的学业和社交互动在院校中形成身份认同感,女生、大二、第一代大学生显著地通过与教师学业互动增进自我价值感,而男生、大三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则显著地通过与教师的社交互动增进自我价值感。上述结论呈现了当前本科生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影响的复杂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大学 本科生 人际互动 归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