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兼谈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凯 孙孝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5-91,284,共7页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上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后"再政治化"以及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的呼唤,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自觉。但其对"政治"概念的诠释,显然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重释"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梳理与甄别文艺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功能等;认真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真正实现文艺自觉,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政治化” “再政治化 文艺的政治维度 文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不能“去政治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范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3 34,34,共5页
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本质,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由此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政治性"是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政治化"意在消解其"政治性",... 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本质,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由此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政治性"是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政治化"意在消解其"政治性",这与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是毫不相容的。这种主张一旦成为社会主流观念,势必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政治意识,坚决拒斥"去政治化"的倾向,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政治化” “普世价值”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士其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54-55,共2页
这种讨论本身就是政治性的,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也影响着每一个讨论的参与者与听众和读者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去政治化” 中国模式 参与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
4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14,2,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的除弊祛邪,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从极左政治化模式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种"去政治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亦产生了值得关注的负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文学史书写淡化或舍弃政治背景,或不写少... 20世纪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的除弊祛邪,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从极左政治化模式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种"去政治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亦产生了值得关注的负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文学史书写淡化或舍弃政治背景,或不写少写文学思想论争,或贬抑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学,或冷落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或过分抬高与大时代无关或疏离主流政治的作家作品等。为纠正此偏颇,必须辩证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与各种政治形态的双层关系,即宏观上窥察政治生态或政治背景与现代中国多元文学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因果关系,微观上透析不同政治意识与不同样态审美文本构成的深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政治化” 正能量 负效应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何言宏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40,共9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去政治化” “文化大革命” 政治文化 “文革”时期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性变化 革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张力”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赖大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6-182,共7页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作为文艺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还是作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都是难以回避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既表现为国家、政党和政治家的政治,也表现为群众的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既有可能是和谐统一的,...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作为文艺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还是作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都是难以回避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既表现为国家、政党和政治家的政治,也表现为群众的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既有可能是和谐统一的,也有可能存在差距和矛盾冲突,彼此难免会形成一定的紧张关系;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无不对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文艺作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反映与表现,也必然会与政治发生复杂的"张力"关系。从各种历史事实和文艺实践情况来分析,文艺与政治实际上是一种颇为复杂紧张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看,文艺与政治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政治诉求本身就可能形成一定的"张力",并由此带来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内涵与外延关系层面考察,文艺作品的内涵关系,既包括作品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也包括它所蕴涵的丰富意蕴,其中可能包含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各种认识感悟在内,关联着包括物质生活、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政治在内。正是由于这种政治因素的介入,并与其他道德、宗教、文化、审美等因素融合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才成就了它们的丰富深刻与不朽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与政治 “张力”关系 内涵与外延关系 “去政治化” “再政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与基层治理困局 被引量:47
7
作者 陈义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9,共8页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内卷化 “去政治化” “行政吸纳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胡涤非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2,共7页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研究发现: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是肯定的,但该制度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不相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经济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认同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去政治化” “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透视
9
《毛泽东研究》 2016年第3期123-123,共1页
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 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学术界》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建亚的后现代主义影像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彦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106,共6页
“后现代”在80年代末的中国文化界显赫一时,但就电影创作而言,“后现代主义文体的自觉实验”却要归功于导演张建亚在90年代的影像制造。张建亚的后现代主义影像具有“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去精英化的精英的双重特点,前者契合于90年代以... “后现代”在80年代末的中国文化界显赫一时,但就电影创作而言,“后现代主义文体的自觉实验”却要归功于导演张建亚在90年代的影像制造。张建亚的后现代主义影像具有“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去精英化的精英的双重特点,前者契合于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后者则可以被视为应对“影响的焦虑”的产物,通过翻拍流行漫画的电影创作,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在张建亚的作品中获得了相应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去政治化政治 保守主义 “游戏电影” “电影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