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家创伤与媒介记忆——中、日、美、英“南京大屠杀”相关报道(1949-2014年)的内容分析 |
余霞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5
|
|
2
|
“南京大屠杀”的跨文化叙述与国家形象建构 |
陈林侠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3
|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类型与手法 |
周振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4
|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重构策略 |
方梦阳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5
|
跨文化背景下“南京大屠杀”的三种叙事及国家形象建构 |
陈林侠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6
|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研究综述 |
王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7
|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创伤呈现 |
王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8
|
历史语境与电影生产:“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记忆变迁 |
王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9
|
历史的跨域想象——“南京大屠杀”的三种写法及其审美效应 |
颜敏
裴齐容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19 |
1
|
|
10
|
三十万冤魂给世人的警示─—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剖析 |
许志龙
戴玉富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1
|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俘问题的事实考证 |
刘萍
章伯锋
|
《安徽史学》
|
1998 |
2
|
|
12
|
松井石根在南京大屠杀中罪责问题的再考察 |
王卫星
|
《学海》
|
1997 |
3
|
|
13
|
“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兼驳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杀之虚构”论 |
李松林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14
|
牟敦芾阔论《南京大屠杀》 |
牟敦芾
郑锦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15
|
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章开沅教授新作《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
东梨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6
|
南京大屠杀新论──兼论日本军国主义根本没有死亡 |
庞士让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7
|
《金陵十三钗》里的南京话——南京市档案馆加强方言档案建档工作 |
刘峰
|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8
|
《南京! 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相似性之比较 |
田蓉辉
晏莉
张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9
|
角川=主人公?——结构主义视野下的《南京! 南京!》 |
郑晓芳
崔酣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20
|
历史、叙事与救赎——《南京! 南京!》的叙事分析 |
董树宝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