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朱熹辨《书》与其“既疑且信”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3,286,共7页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对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尚书》 疑辨 《大禹谟》 “十六字心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对《论语》“允执其中”的解读及其民本思想——兼与汉唐儒家的解读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乐爱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对于《论语·尧曰》“允执其中”或古文《尚书·大禹漠》“十六字心传”的“允执厥中”,朱熹的解读不同于汉唐儒家孔安国以及包咸、何晏的解读,尤其是解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汉唐儒家大都将“永终”解读为“长终”,而朱... 对于《论语·尧曰》“允执其中”或古文《尚书·大禹漠》“十六字心传”的“允执厥中”,朱熹的解读不同于汉唐儒家孔安国以及包咸、何晏的解读,尤其是解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汉唐儒家大都将“永终”解读为“长终”,而朱熹则解为“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将“永终”解读为“永绝”,以发挥其中的民本思想,强调其“丁宁付嘱之意”,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考据学对“十六字心传”及其朱熹的解读多有质疑,但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则较多采纳朱熹对《论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的解读,并影响至今,以致于今天不少学者仍然较多依据朱熹的解读,而忽略了汉唐儒家以及清代考据学对于古文《尚书》的解读和质疑,似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论语》 “允执其中” “十六字心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