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太史真稿》一卷
1
作者 乔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颜太史真稿》一卷,(清)颜光猷撰,清康熙水明楼刻本。框高18.9厘米,广12.1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无界栏。版心上镌书名,下镌“水明楼”。颜光猷(1638—1710),字秩宗,号澹园,复圣颜子六十七代孙。光猷与胞弟光敏、... 《颜太史真稿》一卷,(清)颜光猷撰,清康熙水明楼刻本。框高18.9厘米,广12.1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无界栏。版心上镌书名,下镌“水明楼”。颜光猷(1638—1710),字秩宗,号澹园,复圣颜子六十七代孙。光猷与胞弟光敏、光敩均善诗文,皆为康熙朝进士。光猷官至河东盐运使,光敏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光敩官至浙江提督学政,世称“曲阜三颜”。《真稿》收录颜光猷所作制义47篇:论语24篇、学庸10篇、孟子7篇、乡墨(己酉科)3篇、会墨(癸丑科)3篇。乡墨、会墨有目无文,实收文41篇。书前有康熙十三年(1674)计东序,卷端题“大主考、同考诸先生鉴定,同学诸子评选,胞弟光敏修来参订”。是书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另藏有《颜太史后稿》一卷,收颜光猷制义60篇,为其子肇康、肇广校订。书前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伍涵芬序,版式与《真稿》同,版心上镌“颜太史后稿”,下镌“水明楼”。“水明楼”为颜光猷书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师范大学 盐运使 康熙朝 提督学政 十三 水明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 被引量:4
2
作者 丁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2,共9页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思想 关联 节点 价值理念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学科史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曾令存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9-132,共4页
“十七年文学”(包括“文革文学”)已日益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有论者认为这是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史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但事实上,90年代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十……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学科 文学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的历史考据学方法与成就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连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2,共4页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考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5
作者 刘玲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7-182,共6页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致用。其不足之处是考订存在疏漏,史事存疑较多以及评论尖刻失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学术成就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词中的历史总体性与丰富差异性--以“十七年”出版史研究的“人民出版”为例
6
作者 张国功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0,共5页
深化"十七年"出版史研究,不仅是拓展出版史研究领域的需要,更是学科反思的需要。以"人民出版"为关键词对"十七年"出版史进行研究,需要体认其政治性色彩,更需要通过重新历史化以认识"人民出版"... 深化"十七年"出版史研究,不仅是拓展出版史研究领域的需要,更是学科反思的需要。以"人民出版"为关键词对"十七年"出版史进行研究,需要体认其政治性色彩,更需要通过重新历史化以认识"人民出版"历史总体性中的丰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出版研究 人民出版 丰富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的确立及其学科史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静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5,共10页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各戏曲“品种”的纷繁称谓在此期统一,并作为概念被正式提出。“声腔”“剧种”等新概念被提出并稳定。上述概念建设工作可分成旧概念的商榷、旧称谓的定义、新概念的提出三类。概念确立所具有的学科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标志着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体现了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渐次成型;开启了现当代戏曲史阐述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戏曲 概念 称谓 定义 学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汉文帝免田租十三年的历史传说 被引量:3
8
作者 彭雨新 《江汉论坛》 1983年第3期63-64,共2页
中国赋税史上关于汉文帝连续免田租(税)十三年的传说,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真是“汉文皇帝有高台”,其高不可及矣。我们觉得这个高台可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因为,作为一代封建王朝,连续十三年不征田赋是绝不可能的。下面从史书记载说起。汉初... 中国赋税史上关于汉文帝连续免田租(税)十三年的传说,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真是“汉文皇帝有高台”,其高不可及矣。我们觉得这个高台可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因为,作为一代封建王朝,连续十三年不征田赋是绝不可能的。下面从史书记载说起。汉初的田租征课,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高帝初期“轻田租,什五税一”,嗣因开支需要,有所增加,至惠帝即位,“减田租,复十五税一”。至文帝即位二年(前178年),“召赐今年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十二年,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募民入粟受爵,随后减免了全国民田的租税。《汉书·食货志》是这样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 汉文帝 田租 食货志 赋税 封建王朝 书记载 汉书 田赋 租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与碑史互证
9
作者 武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8-312,共5页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关键词 廿二考异 十七商榷 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十七史商榷》
10
作者 单远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7-109,114,共4页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商榷》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十七史商榷》全书一百卷。其写作体例是杂记式的,每卷都分若干小标题,全书共有小标题1987个,有些小标题下又分若干段或若干条。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引用了四百余种大小不同的著名典籍和许多碑传拓片,论述了数千个问题,几乎涉及到这十几部正史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旧唐书》 小标题 王叔文 安汉 太祖 鲍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
11
作者 刘玲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128,共4页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人物 王鸣盛 品评 乾嘉考据学 事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有裨经济史研究的著作——《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评介
12
作者 杨旸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5-76,共2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启臣著《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以下简称《生产史》),已于1989年面世。多年来,作者勤于耕耘,锲而不舍,终于撰写出一部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立论谨严,结构上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该书出版无疑使绚丽斑...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启臣著《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以下简称《生产史》),已于1989年面世。多年来,作者勤于耕耘,锲而不舍,终于撰写出一部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立论谨严,结构上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该书出版无疑使绚丽斑谰的我国史坛,经济史研究特别是冶炼史研究,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首先,全书明章学术,考证精当,辑佚钩沉,资料丰富。作者对有明一代钢铁生产进行了缜密考察,执着探究,采撷广博,博观慎取,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世纪 经济研究 生产 古籍 学术界 中州 冶铁业 作者 钢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书·蔡兴宗传》以女妻姊之孙辨析——《十七史商榷》摘误一例
13
作者 曹文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25-27,共3页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此风羼入著述,因而某些结论不免主观武断,该书卷六十“以女妻姊之孙”条即是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宋书 王氏 清季 释名 脱文 性格 典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四史”到“二十四史”
14
作者 赵志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4-86,共3页
本文主要谈谈中国的"正史"——"二十四史"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是怎么由"前四史"发展到"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的,以及这些史书的基本体例、作者等基本情况。然后谈谈了... 本文主要谈谈中国的"正史"——"二十四史"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是怎么由"前四史"发展到"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的,以及这些史书的基本体例、作者等基本情况。然后谈谈了解这些内容对今天语文教师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四 官修 “十三史”“十七史” “二十四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 被引量:22
15
作者 彭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 "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功能始终未变。主旋律电影在坚守自身价值范畴的同时,也兼容、挪用了一些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范畴,其内涵在扩展、丰富,疆界在拓宽。如果主旋律电影走向一种融合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本土价值和外来价值的文化,它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辐射力的"共同文化",主旋律电影也因此会走上一条前景更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 左翼电影 十七年电影 共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鸣盛对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贡献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苏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方面,王鸣盛亦一反儒家传统观念,依据历史事实,为范晔、初唐四杰、永贞革新、甘露之变、温廷筠和李商隐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翻案,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论史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卓识 近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钟翰 《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第3期91-101,共11页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清国史馆第一次开馆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二次则在乾隆三十年(1765),纠正了清人昭梿《啸亭续录》所记乾隆二十五午(1760)“特命开国史馆”的错讹。作者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清国史馆第一次开馆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二次则在乾隆三十年(1765),纠正了清人昭梿《啸亭续录》所记乾隆二十五午(1760)“特命开国史馆”的错讹。作者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与《清史列传》相同的六百多个传,进行互相校勘,认为《清史列传》实际上直接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并不太多,而间接从《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两书过录的却不在少数,这就订正了过去中外学者关于《清史列传》全部直接抄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的不正确看法。对于近一千二百个来源尚不清的传,作者认为有可能全部或一部分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档案中。文章恰当地评价了《清史列传》的史料价值。《清史列传》经过这次校勘,将会接近于清国史馆历次所纂的《大臣列传》的原稿本,成为比较完善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稿 三十年 乾隆 故宫博物院 十七 汉名 大学士 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鸣盛论史的卓识——以六朝政治、军事地理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施建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六朝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三吴、京口、水道、山越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又有围绕两淮地区所辖州及治所的变迁 ,并借此揭示出汉迄隋之际南北冲突与交融的...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六朝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三吴、京口、水道、山越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又有围绕两淮地区所辖州及治所的变迁 ,并借此揭示出汉迄隋之际南北冲突与交融的深层内涵 ,还有对长江中、上游历史地位的考察等 ,体现了他从地理条件上看政治兴亡得失的治史旨趣。不仅对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六朝时期 政治中心 军事地理 民族关系 体例 南北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危机:症结与超度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梓 《江汉论坛》 1987年第9期74-77,共4页
当史学告别了自己政治婢女的生涯,小心而坚定地离开政治营地的庇护所时,正直的人们都为它的新生而由衷地唱过赞美诗.并且,即便是最急切地憧憬它的新时期到来的青年人,也能理解史学复活历程的艰辛,并没有苛责它步履的蹒跚,没有讥诮它些... 当史学告别了自己政治婢女的生涯,小心而坚定地离开政治营地的庇护所时,正直的人们都为它的新生而由衷地唱过赞美诗.并且,即便是最急切地憧憬它的新时期到来的青年人,也能理解史学复活历程的艰辛,并没有苛责它步履的蹒跚,没有讥诮它些小的曲折.因为十年疾速行进的惯性使得它不可能在一刹那间站稳脚跟,立住之后也难免有不能自禁的踉跄.何况政治的春寒也还没有消逝呢?复归文革前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危机 十七 政治 新时期 民族 学术价值 青年人 理解 学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谦的历史地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兴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81-84,共4页
丁谦是我国近代地理学者,其研究成果结集为《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本书主要研究边疆地理及外国地理,是填补空白之作。他的学术贡献是。对正史的地理志及外国传作了总体评价,考辨其记载正确与否,考订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及所标示地域的变化... 丁谦是我国近代地理学者,其研究成果结集为《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本书主要研究边疆地理及外国地理,是填补空白之作。他的学术贡献是。对正史的地理志及外国传作了总体评价,考辨其记载正确与否,考订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及所标示地域的变化,发明一国一地之最早记载等。采取求实的科学态度,结论多为人信服。其研究成果可作为令人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谦 地理 蓬菜轩地理学丛书 十七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