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研究(1949-1966)——基于对《历史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凤城 付吉佐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0,共8页
新中国“前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的初步繁荣、“史学革命”的实践受挫、“阶级分析”的僵化困顿三个发展阶段。作为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最权威刊物,《历史研究》见证了这一历程。对“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新中国“前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的初步繁荣、“史学革命”的实践受挫、“阶级分析”的僵化困顿三个发展阶段。作为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最权威刊物,《历史研究》见证了这一历程。对“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研究、评价,关涉到当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因此,不能作简单的是非、成败评判,而应挖掘更多微观史料,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对“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认识,同时摒弃所谓“教条化”“政治化”的标签概括,区分“十七年”史学与“文革”影射史学的不同性质,科学认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微观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艺华 《毛泽东研究》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人民大众的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开辟出了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一...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人民大众的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开辟出了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相互配套的具体路径。总结归纳这些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基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与阶级视野中的“甲申史论——“明亡三百年”与19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舒洁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1期96-109,共14页
1944年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的纪念。中共组织了柳亚子、郭沫若、翦伯赞等史学家撰写了一批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文章。这些被纳入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史学丈章,却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政治取向,反映出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局势中对于历史... 1944年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的纪念。中共组织了柳亚子、郭沫若、翦伯赞等史学家撰写了一批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文章。这些被纳入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史学丈章,却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政治取向,反映出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局势中对于历史和政治之间的不同阐释。其中,如何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重述历史时的核心问题,但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出了唯物史观在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的内在紧张。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民”作为历史推动力的发现,一方面使得历史研究具有了回应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寻找到真正的历史行动主体,也需要在现实政治中获得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甲申三百祭》 抗战 宪政运动 新民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艺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7-92,共6页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具有以下主要历史效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具有以下主要历史效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1966: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绕不过去的“十七年”
5
作者 胡艺华 《毛泽东研究》 2016年第4期97-104,共8页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演进和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中绕不过去的"十七年...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演进和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中绕不过去的"十七年",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第一次作为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哲学大众化运动;二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益尝试;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第一次实现从"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历史性转变;四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整体进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十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中国风格的丰富、创新和提升——简述这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新发展
6
作者 路侃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10期9-13,共5页
这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呈现出更开阔、更丰富的发展。其总体态势体现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文化的有效作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文艺的社会、精神、文化、艺术的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创造性不... 这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呈现出更开阔、更丰富的发展。其总体态势体现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文化的有效作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文艺的社会、精神、文化、艺术的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创造性不断加强,出现了中国声音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整体面貌凸现了中国化、时代性和文化自信,与人民、与现实、与发展变化的联系更紧密,中国特色更鲜明,呈现领域更扩大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新性发展 整体面貌 总体态势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文献视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深广度 被引量:3
7
作者 胡逢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4,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主流的重视,成果颇丰。如果说还存在某些不足的话,主要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或认识上的局限,整个研究的范围显得比较狭窄--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红色史家及其论著的反...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主流的重视,成果颇丰。如果说还存在某些不足的话,主要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或认识上的局限,整个研究的范围显得比较狭窄--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红色史家及其论著的反复探讨,追求的是发现和表彰纯而又纯的"正宗"马克思主义史学,以致"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叙事把现代学术史上本来是一支很雄壮很庞大的唯物史观派学术力量写得越来越单薄,直至最后只剩下有数的几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史学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进展 笔谈文章 历史进程 生成与发展 不可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2001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李佃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761-762,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1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共产党宣传》 邓小平理论 全球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史学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艳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共6页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之互动的过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即已影响中国史学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也悄然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过程 史学发展 理论范式 核心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重读《简明中国通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大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4,共4页
《简明中国通史》结集了吕振羽同志的主要成就,是这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部著作命笔于1940年秋,至1941年2月完成上册,旋因作者转赴苏北根据地而中辍写作。1948年,吕振羽同志在解放战争烽火中继续写作,由江明同... 《简明中国通史》结集了吕振羽同志的主要成就,是这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部著作命笔于1940年秋,至1941年2月完成上册,旋因作者转赴苏北根据地而中辍写作。1948年,吕振羽同志在解放战争烽火中继续写作,由江明同志协助完成了此书下册。建国后,屡修订,至1959年最后一次修订再版。《通史》的写作历时二十年,先后印刷近六十万册,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影响至为深远。 《通史》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作的中国通史,它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的问世,不仅构筑成吕振羽同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独树一帜;更为重要的是它沾溉了无数后学,使之受益非浅。直至今日,吕振羽同志在《通史》一书中所体现的治史精神、优良传统,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这里仅从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吕振羽 爱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十 建国后 历史研究 解放战争 上册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11
作者 徐国立 李庆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126,共1页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若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若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1)关于史才,着重论述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史方法和撰述的技艺问题。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修养论 史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史学发展 继承传统 传统史学 治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上的演讲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伟光 《理论视野》 CSSCI 2009年第12期7-12,共6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建党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全程,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建党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全程,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30 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坛 创新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十七年史学”研究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广友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1949--1966)的中国史学(以下简称“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新旧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十七年史学受到学术外部力量严重支配,承载了许多非学术的功能,给后人...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1949--1966)的中国史学(以下简称“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新旧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十七年史学受到学术外部力量严重支配,承载了许多非学术的功能,给后人评价这一史学形态带来巨大困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史学界对十七年史学的研究梯次展开,并逐渐形成革命史学和启蒙(又称“新启蒙”)史学两种主要史学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发展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 中国马克思主义 评估 20世纪 中国史学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即将召开
1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4期12-12,共1页
为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兹定于2010年9月8-9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论坛 博导 高校 党的十七大精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美学发展与当代艺术的生产
15
作者 郭天慈 《艺术家》 2020年第5期164-164,共1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美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科学论述,他认为美根源于实践,美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进步,从而在劳动中产生美。因此,我们所说的"美",本质上应是从人类的本性去寻找。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美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科学论述,他认为美根源于实践,美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进步,从而在劳动中产生美。因此,我们所说的"美",本质上应是从人类的本性去寻找。笔者认为,马克思思想被大众吸收后,会转变成符合各国艺术思想的独特风格,有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美学的观点和文化特色。所以,在马克思的指引下,世界各个国家的艺术形态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美学发展 美的存在 艺术形态 马克思主义 独特风格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电影”:“十七年”电影与苏联电影“同质”论 被引量:9
16
作者 洪宏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在'十七年'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的历史中,一个醒目的相同点是,创建'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是它们的一贯追求。而'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也正是中、苏电影之间最大、最根本性的共同'质&#... 在'十七年'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的历史中,一个醒目的相同点是,创建'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是它们的一贯追求。而'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也正是中、苏电影之间最大、最根本性的共同'质'。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在苏联,从'十月革命'到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以及《夏伯阳》等影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人民性 苏联电影 俄国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美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趋势评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轶峰 高二音 《史学集刊》 1987年第4期11-17,共7页
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专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在研究以经验自然科学为主的科学发展史中,提出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理论。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从动态角度考察,是通过“
关键词 中国历史学 “新史学 传统史学 研究者 范式 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 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史学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 被引量:7
18
作者 龚育之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23,共7页
(一)乔木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一书写的《题记》,恐怕是《胡乔木文集》中收录的发表时间最晚的一篇文章吧。文章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很高的评价。我们曾经建议乔木同志把其中的一些话删去或者修改,他没有都接... (一)乔木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一书写的《题记》,恐怕是《胡乔木文集》中收录的发表时间最晚的一篇文章吧。文章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很高的评价。我们曾经建议乔木同志把其中的一些话删去或者修改,他没有都接受,仍然保留的相当不少。我以为,应该将这些话看作是乔木同志对写出一部好的党史著作的期望。党史著作、近现代历史著作要达到乔木同志也是广大读者期望的高水平,还有待我们大家继续作认真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社会主义过渡 文化大革命 中国共产 乔木 新民主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七十 十七 两个发展趋向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中国史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9
作者 刘铁松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5,13,共3页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史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爱国主义传统 历史教育 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发展 史学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集刊》复刊号至一九八二年总目录
20
《史学集刊》 1983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总目录 马克思主义 土地所有权 史学 农民战争 长期延续 吕振羽 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 契约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