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政治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再解读
1
作者 高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对“贴心人”和“贴心”的革命感召方式推崇有加,同时还注重将古旧的尊师爱徒情感注入全新的技术生产工作之中,以便构建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的良性师徒关系,这些思路均表明“情感唤醒”工作是“政治唤醒...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对“贴心人”和“贴心”的革命感召方式推崇有加,同时还注重将古旧的尊师爱徒情感注入全新的技术生产工作之中,以便构建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的良性师徒关系,这些思路均表明“情感唤醒”工作是“政治唤醒”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基。“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关于“见物不见人”现象的指陈和治理,则表明物质基础与革命热情、“知识之道”与“革命之道”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互斥张力,情感政治在此便从一种有益资源变形为桎梏性的障碍。从情感政治视角出发重读“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有助于深入还原工业层面的文学镜像,敞现出这一评价不高的文学类别的繁复性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 情感政治 师徒关系 “见物不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话》与“十七年”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叙事策略——以舒群《这一代人》为例
2
作者 李佳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线性发展与循环进步完成对工业发展历程的贯通式呈现,并通过深层情感诠释构画蕴蓄深厚爱国情感与集体精神的社会主义工业景观。一个时代的工业战线图景与一代人的集体建设道路,经由舒群“这一代人”的集体性想象与策略性表达,得到了丰富而鲜活的再现。“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讲述故事的“这一代人”与故事讲述的“这一代人”的深刻联结。在舒群这一代作家与一代工业建设者的同声共鸣下,“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就本质而言成为一种内嵌于工人集体且外显知识分子作家主体经验,融通集体与自我,勾连历史与现实,凝聚国家意志与集体共识的策略书写与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舒群 《这一代人》 “十七年”东北工业题材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主题三种模式”——论苏联工业题材小说对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范式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8-152,共5页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模仿和借鉴的样本。概括说来,前者对后者的范式作用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叙事模式上: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以"劳动"为主题,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主义...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模仿和借鉴的样本。概括说来,前者对后者的范式作用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叙事模式上: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以"劳动"为主题,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承袭了这一基本主题;而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三种典型叙事模式("外来者领导"模式、"两方斗争"模式和"生产生活中心"模式)亦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作家所仿效,成为中国当代工业题材小说十分常见的行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苏联影响 主题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思广 廖海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作模式,狭窄化了作家的创作空间;从接受维度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关于人性和经济的基本假设与构建当今社会秩序的主流经济文化相悖,造成了文本内真实性的破溃。放在世界文学中看待,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关联的存在,它呈现了一种迥异的经济想象,是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百炼成钢》 《乘风破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钢铁”意象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3,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工业建设开始引起中国当代作家的关注。表现工业生活、塑造工人形象成为时代赋予作家的重要使命,炼钢的内容大面积进入文学,形成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钢铁意象。分析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工业建设开始引起中国当代作家的关注。表现工业生活、塑造工人形象成为时代赋予作家的重要使命,炼钢的内容大面积进入文学,形成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钢铁意象。分析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钢铁意象,可以发现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质,可以窥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纠缠关系以及某种隐形的政治文化审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工业题材小说 钢铁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论“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向明 杨林夕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解放前后”时期是中国前途和命运大转折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权博弈与随之延续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时局剧变的轨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自然呈现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变革与保守等相互对立的现实状况及其艺术反映... “解放前后”时期是中国前途和命运大转折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权博弈与随之延续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时局剧变的轨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自然呈现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变革与保守等相互对立的现实状况及其艺术反映。此时“民间信仰”的文学叙事以及“民间”文化形态的沉浮,使得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呈现出独特的意味和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 民间信仰 民俗审美 土改 乡村 诗化 社会主义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真实性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如果简单地以"不真实"概而括之,将对十七年文学的生态环境,以及作家、读者等群体的精神状况造成深度的遮蔽。立足于十七年文学复杂的政治文化场域,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如果简单地以"不真实"概而括之,将对十七年文学的生态环境,以及作家、读者等群体的精神状况造成深度的遮蔽。立足于十七年文学复杂的政治文化场域,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来探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真实性问题,可以见出有三种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形态,即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和被教化的真实。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是指部分作家尽管亲眼目睹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以及农民和农村党员干部对运动的反感、抵触,但却不会因此而否定运动本身。相反,他们会运用所学的思想理论来理解现实生活,在小说中以反映历史本质真实的姿态去反驳、抵制现实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主要是在大量的社会学史料中得到呈现,在十七年作家的笔下只有微妙曲折的表达。作为代表人物的赵树理,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不合作心理及其困苦生活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的小说因此成为表达微妙意味的复杂文本,有限地传达出了农村现实的真实信息;被教化的真实,则体现在政治运动对于农民、农村党员干部以及作家、读者的宣传教育和鼓励/惩罚的机制中,个人的想法往往是被赋予、被引领的结果,其表现形态极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文学 十七小说 农业合作化题材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东北工业小说的自我解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翔 夏永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38,共4页
"十七年"的东北工业小说记录了那个时代工人对新生活、新环境、新身份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感激,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激情与力量,塑造了置身新型社会隶属关系的工人群像,同时也映现出政治化潜在规范下的集体无意识言说和非科学、... "十七年"的东北工业小说记录了那个时代工人对新生活、新环境、新身份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感激,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激情与力量,塑造了置身新型社会隶属关系的工人群像,同时也映现出政治化潜在规范下的集体无意识言说和非科学、非理性行为,显示出某种强烈的意图性。当作者在文本中镶嵌意指以套用生活时,这些镶嵌进去的理念由于其抽象性,总是不可避免地与旨在造成小说真实性的文本组织发生矛盾,从而导致小说呈现出一种自我矛盾或缺乏真实性的状况,造成文本的自我解构。正是"十七年"东北工业小说的强烈意图性与艺术规律的碰撞从内部瓦解了这一文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东北 工业小说 自我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伦理——以农村题材小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有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9,共13页
"十七年"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伦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变,生活背后的观念与伦理也在变。这一时期小说的叙事伦理大多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大叙事的方式为一种新生活的出现辩护,... "十七年"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伦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变,生活背后的观念与伦理也在变。这一时期小说的叙事伦理大多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大叙事的方式为一种新生活的出现辩护,它的基本目标是为实现社会改造而助力。为服从于这一大目标,它自然会删除一些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观点和情愫。但是,再坚固统一的时代,一旦落实到个体生活和文学叙事中,都会有另类可能性存在,这种历史多元复杂性显然更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叙事伦理 农村题材 大叙事 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对十七年上海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59,共7页
在十七年中国文学的城市现代性表述中,各种与国家工业化无关的城市生活形态都被排除掉,而只是突出国家工业化逻辑,工业题材作品被巨量生产出来。此类作品以想象的方式表述了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伦理原则结合,对日常生活、人的属性的... 在十七年中国文学的城市现代性表述中,各种与国家工业化无关的城市生活形态都被排除掉,而只是突出国家工业化逻辑,工业题材作品被巨量生产出来。此类作品以想象的方式表述了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伦理原则结合,对日常生活、人的属性的全面控制,表现出极端的大工业现代性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 国家工业 工业主义逻辑 十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利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在工农兵形象成为文坛主角的"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了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规约———"改造与成长"的模式。书写规约建立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获得"资格认证"、... 在工农兵形象成为文坛主角的"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了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规约———"改造与成长"的模式。书写规约建立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获得"资格认证"、从而被准入的过程。但是,这一书写规约并没有使该题材小说免于被批判,因为,规约的表象之下蕴含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改造与成长 书写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风俗描写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宏瑞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65-70,共6页
十七年始,农村题材小说代替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中不乏乡土风俗、风情的描写,但由风俗、风情描绘所烛照的人性、人情内涵,由风俗、风情刻画所暗含的思想启蒙、文化批判与精神争斗却日趋式微,在对风俗描写或利用、或改造、或批... 十七年始,农村题材小说代替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中不乏乡土风俗、风情的描写,但由风俗、风情描绘所烛照的人性、人情内涵,由风俗、风情刻画所暗含的思想启蒙、文化批判与精神争斗却日趋式微,在对风俗描写或利用、或改造、或批判等等不同方式的文艺运作中,风俗、风情描绘逐渐成为了一张张农村政策的宣传画与意识形态宣讲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风俗描写 “十七年” 乡土小说 文化批判 思想启蒙 意识形态 农村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话语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叙事
13
作者 李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8-122,共5页
风俗是合作化小说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大量的风俗描写渗透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同谋共生,演绎当下意识形态,表现现实秩序的合理性。本文从风俗自身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入手,考察风俗叙事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状态,及其在... 风俗是合作化小说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大量的风俗描写渗透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同谋共生,演绎当下意识形态,表现现实秩序的合理性。本文从风俗自身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入手,考察风俗叙事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状态,及其在合作化文本建构中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十七 农村题材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思维与现代性的耦合:“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中的工业奇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琴 徐广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27,共4页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以火热的工业化景象形塑了新中国的工业奇观。以“神话-原型”理论进行观照,工业奇观中的核心工业意象及其历史原型以“‘钢铁’-图腾徽号”“生产厂房-苦难空间”“工厂礼堂-祭祀场所”的同构关系,关涉并确证了...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以火热的工业化景象形塑了新中国的工业奇观。以“神话-原型”理论进行观照,工业奇观中的核心工业意象及其历史原型以“‘钢铁’-图腾徽号”“生产厂房-苦难空间”“工厂礼堂-祭祀场所”的同构关系,关涉并确证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诸多奇迹。而脱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诉求中的现代性与电影人潜意识内神话思维的耦合,又促使“整个社会的运转倚靠的是工业革新与生产”成为新人民的普遍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工业题材电影 工业奇观 神话思维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与迷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世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本文旨在重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上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化精神特征——政治使命感压倒人道主义、悲剧意识让位于喜剧精神、对农民落后文化心理批判弱化。下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审美意识的迷失—... 本文旨在重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上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化精神特征——政治使命感压倒人道主义、悲剧意识让位于喜剧精神、对农民落后文化心理批判弱化。下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审美意识的迷失——片面承袭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和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的简单化倾向、艺术个性的抑制和艺术风格的雷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 作家 赵树理 农民文化心理 小说作品 落后文化 喜剧精神 《创业史》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工业进程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历史性探寻——兼论“工业题材小说”的命名问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巫晓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工业题材小说 现代化工业 文学创作 历史概念 进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高歌的视觉符码与仪式呈现--“十七年”电影中的社会主义工业景观
17
作者 路春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共6页
文艺作品深烙时代印记,这是常见的理论议题,也是创作阐释的基础路径。与生俱来的历史基因蕴藏着文化心理、价值向度、审美旨趣等多个层面的"金钥匙",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家园共建,城市像一个大棋盘,全民合力下一盘&... 文艺作品深烙时代印记,这是常见的理论议题,也是创作阐释的基础路径。与生俱来的历史基因蕴藏着文化心理、价值向度、审美旨趣等多个层面的"金钥匙",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家园共建,城市像一个大棋盘,全民合力下一盘"工业大棋",文艺"十七年"便在这样激昂红火的背景中形成特有的题材样貌和文本基质,其中工业题材占比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印记 工业景观 价值向度 审美旨趣 文艺作品 十七 工业题材 基础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新发展——谈蒋子龙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济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年第4期61-68,共8页
【正】 在文艺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值得重视的变化,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兴旺景象。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创了新局面。在他之... 【正】 在文艺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值得重视的变化,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兴旺景象。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创了新局面。在他之后,又有一批中、青年作家继起。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高度评价的短、中、长篇,达二十多个,成功塑造了不少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工业战线的人物形象。人才济济,鲜花竞放,这种盛况,是建国以来不曾见过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人帮 工业题材 四化 小说创作 性格 三十 战线 蒋子龙 回忆对比 鲜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歉收的原因
19
作者 孙自筠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6期109-111,共3页
关心当代文学的人们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建国以来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论数量或质量,都落于诸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甚至知识分子题材之后。文革前十七年,虽然也出现象《铁水奔流》、《五月的矿山》、《百炼成钢》、《二遇周... 关心当代文学的人们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建国以来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论数量或质量,都落于诸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甚至知识分子题材之后。文革前十七年,虽然也出现象《铁水奔流》、《五月的矿山》、《百炼成钢》、《二遇周泰》、《沙桂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 小说创作 知识分子题材 农村题材 当代文学 工人阶级 建国以来 十七 作家 歉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告别的革命:“十七年”以来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困境
20
作者 孙晓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3-197,共5页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文学现代性的产物,两者具有统一与断裂的现代性关联。从革命现代性的角度切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文学史定位与文学评价,弥合乡土文学史叙述的断裂。
关键词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乡土文学 革命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