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符号学视域下“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叙事表达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27-131,共5页
本文从电影符号学切入,对影像符号的意义表达、中国民族动画电影影像与民族化叙事之间的关系及民族动画电影中电影符号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前、后十七年"中国民族动画电影为例,对电影叙事影像符号的构架设置与... 本文从电影符号学切入,对影像符号的意义表达、中国民族动画电影影像与民族化叙事之间的关系及民族动画电影中电影符号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前、后十七年"中国民族动画电影为例,对电影叙事影像符号的构架设置与意义传达进行探讨,力求从电影符号学角度对"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叙事表达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中国民族动画影片应重视电影与观影者的关系,重视民族化叙事符号的精神指意性在影片中的表达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影像符号 “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 民族化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2
作者 祝明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152,共10页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动画 “民族性”审美话语 中国动画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与传播
3
作者 黄叶蕊 黄文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5,共6页
“十七年”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其以实现具体人物“在场”、塑造社会主义风景的方式,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的电影美学。“十七年”电影的传播强调通过建构集体记忆引导观众树立国家... “十七年”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其以实现具体人物“在场”、塑造社会主义风景的方式,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的电影美学。“十七年”电影的传播强调通过建构集体记忆引导观众树立国家认同感,并塑造出中国共产党真实立体的银幕形象。在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建构与传播党的形象仍可借鉴“十七年”时期的宝贵经验,不断创作出永葆本色且与时俱进的党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中国共产党形象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吕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7-18,共2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20世纪继五四运动之后,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全面进步,作为电影艺术之一的动画电影同样也担负着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审美理想重构的使命。这30年的中国动画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20世纪继五四运动之后,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全面进步,作为电影艺术之一的动画电影同样也担负着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审美理想重构的使命。这30年的中国动画电影,学术争鸣,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经典名片。当我们站在中国动画电影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的高度审视和回顾时,蓦然发现动画电影对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见证与承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 中国动画电影 中国动画学派 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 被引量:6
6
作者 金丹元 徐文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7,共7页
在"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创作虽然几经起落,但始终呈现出明显的教化意味与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导向,其电影美学形态演化在体现现实复杂性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国家意志特征。
关键词 “十七”中国电影 美学形态 国家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现代性及其冲突 被引量:3
7
作者 祝晓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76,共5页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q...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电影中,来自社会现实层面的"冲突"及其解决,不同于经典意义的"悲剧",而是正剧代替了悲剧,以一种"非冲突"或"反冲突"的方式来表现冲突,成就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一次联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十七年”电影 现代性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传承·弘扬:论时代语境下“十七年”中国动画民族美学显影(1949-1966) 被引量:3
8
作者 曲朋 张小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117,共4页
新中国“十七年”被誉为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界努力推动下,电影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发展。时代为动画电影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快速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一阶段,中国共拍摄近120部动画电影,创... 新中国“十七年”被誉为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界努力推动下,电影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发展。时代为动画电影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快速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一阶段,中国共拍摄近120部动画电影,创造出水墨动画和剪纸动画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新片种,丰富了中国动画样式,摄制出《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一大批民族特色鲜明、彰显民族自信的传世之作,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国动画 民族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之我见 被引量:4
9
作者 饶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1-12,共2页
“十七年电影”从创作到研究,从发行到放映,构建了完整的电影体系,它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甚至是对几代中国人的影响,都使得它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 中国 十七电影 电影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10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77,I0007,共17页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时期 中国作家 西方游记 西方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的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
11
作者 朱嘉春 秦茂盛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2,共9页
新中国“十七年”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译本不仅丰富了当时国内的儿童图书市场,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由于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该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译介以对苏联作品的译介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译介的主要目... 新中国“十七年”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译本不仅丰富了当时国内的儿童图书市场,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由于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该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译介以对苏联作品的译介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译介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新中国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而以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代表的国营专业出版机构是译本成功走向市场的重要保障。以书目定量统计和个案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十七年”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译介与出版情况进行整体考察可知,在通过翻译引进外国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译者、编辑和出版商应充分考虑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主流儿童观和教育政策等影响因素,共同打造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读者期待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翻译出版 中国“十七年” 《木偶奇遇记》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中乡土中国书写研究
12
作者 贾安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34,共5页
十七年时期的改编电影作品中有大部分改编自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电影叙事主题延续其文学特质偏向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城市空间在乡土情怀中隐匿,完成了该时期乡土中国的别样书写形式。运用电影具象的呈现形式,将自然人文的乡村空间、凝结... 十七年时期的改编电影作品中有大部分改编自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电影叙事主题延续其文学特质偏向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城市空间在乡土情怀中隐匿,完成了该时期乡土中国的别样书写形式。运用电影具象的呈现形式,将自然人文的乡村空间、凝结社会缩影的乡村人物以及紧贴时代发展的乡村事业作为书写乡土中国的重要现实支撑。借助电影的抽象表达功能,在乡土叙事中展现集体认同价值、新农村人事迹中挖掘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并在整体乡村空间之中描绘自由平等的社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文学 十七电影 电影改编 乡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十七年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调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庆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4-86,共13页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呈现与民国史学迥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要义得到多数研究者认同,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转向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研究者从书斋和档案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呈现与民国史学迥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要义得到多数研究者认同,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转向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研究者从书斋和档案馆走向田野,通过实地调查以获取普通民众的史料,成为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之重要取径。名目繁多的历史调查组纷纷成立,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实绩,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立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4,共5页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婚姻自由、择偶观、晚婚、离婚、再婚和军婚等方面。其中,婚姻自由作为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婚姻的家长决定权,弘扬了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成为新中国...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婚姻自由、择偶观、晚婚、离婚、再婚和军婚等方面。其中,婚姻自由作为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婚姻的家长决定权,弘扬了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成为新中国婚姻观念的主流。这一时期人们择偶更注重政治思想一致,追求互相爱慕与情投意合,逐步改变了以金钱、相貌取人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同时,倡导晚婚、尊重和保护军婚等观念逐渐形成,离婚、再婚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正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十七 婚姻观念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小说的儿童形象嬗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家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60,共5页
实用主义教育观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小说儿童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但这个理论却在此时出现了异变,其对杜威的原点思想做了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只强调"实用"二字,只要求儿童小说能够起到"教训"作用。其原... 实用主义教育观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小说儿童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但这个理论却在此时出现了异变,其对杜威的原点思想做了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只强调"实用"二字,只要求儿童小说能够起到"教训"作用。其原因有三:"十七年"时期儿童文学的文艺指导方针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极端解读,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急需,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引入。三者合力,最终致使"十七年"时期的儿童形象只集中表现于两大类:"少先队"和"革命儿童",并呈现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国儿童小说 儿童形象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 被引量:4
17
作者 丁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2,共9页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十七文学” 思想史 关联 节点 价值理念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交合同构——“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互动仪式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力 张爱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显示出了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双向交合特征,文章引入"互动仪式"这一社会学用语,具体从叙述者、叙述文本与叙述接受三个角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整体叙述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述活动从总体上也是一场柯林斯笔下的"互动仪式","仪式"通过微观的互动情境和人物的个体际遇塑造了一场家国神话,借助社会情感的力量起到了维系群体内部稳定和团结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互动仪式 叙述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期刊封面中的木刻版画探析——以1949年——1966年部分期刊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大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2,共6页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版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1949年—1966年十七年间出版的一些杂志封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发现这些杂志封面装饰包含有众多艺术形式,其中木刻版画所占比例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版画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版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1949年—1966年十七年间出版的一些杂志封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发现这些杂志封面装饰包含有众多艺术形式,其中木刻版画所占比例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版画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其在期刊封面中的应用相当普遍,由此归纳出版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特征、抒情性表达,以及对现代版画形式语言成果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成立十七 期刊封面 木刻版画 形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特点及得失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分期讨论呈现新的格局,大大增强了古史分期讨论的学术性,理论与史料之间的平衡成为研究者的一种共同追求。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至少留下了两点学术贡献:第一,开启了进行大规模中西比较的研究门径;第二,挖掘了大量史料,澄清了众多史实,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进行了细致勘探。只要学术讨论实现充分的自治,克服“理论的自负”,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的成果就有望转化为日后中国史学发展中一种积极有效的资源而不是一种学术包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中国史学 十七时期 古史分期 意识形态化 学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