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年史学的“动”与“静”
1
作者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共3页
随着世纪之交的临近,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的状况与趋势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术史自然并不简单地随日历而翻动。“九十年代”者,约数之谓也。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和各种学术发生的巨变自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往大处说,这一变迁乃是整个... 随着世纪之交的临近,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的状况与趋势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术史自然并不简单地随日历而翻动。“九十年代”者,约数之谓也。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和各种学术发生的巨变自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往大处说,这一变迁乃是整个现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过,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时间的意义也许不能用社会停滞时期的概念来衡量。近十年的学术也不是八十年代的复写。就最显明的对待文化传统问题的态度而言,八十年代的主流似乎是批判,而九十年代则侧重于开掘和梳理。故而有所谓“激进”与“保守”之辩、思想和学术之争,以及种种或大或小的讨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说,既是改革,自然包括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变化。它也构成了学术话题演变的背景之一部份。对所有这一切,人们见仁见智,不尽相同。所以本刊编辑部约请校内外部分学者就此题发表他们的见解。如果我们承认对自身意识及其历史的理性反省,是现代文明值得引为自豪的最重要的特点的话,那么此类学术评论式的工作就应该有其意义。各位学者的话题、专业视域、观点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少了以往习见的黑/白、对/错、好/坏非此即彼的论断模式,多出一份从容心态和对话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静” 历史学 学术史 九十年代 资本主义萌芽 “战国策派” 知识社会学 文学批评 文化人格 《桃花源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空间感的转换与近代中国的道德主题——以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4
2
作者 熊海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感 “动”与“静” “实”与“虚” 生命哲学 道德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的“有用性”探析
3
作者 邱允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237-239,共3页
信息,被誉为“无形财富”,与物质、能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的三大资源,并成为一种商品(信息商品)被用户接受,这是因为它具有“有用性”。本文探讨信息的“有用性”是指它作为一种资源被利用并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几个功能与特征。考察信... 信息,被誉为“无形财富”,与物质、能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的三大资源,并成为一种商品(信息商品)被用户接受,这是因为它具有“有用性”。本文探讨信息的“有用性”是指它作为一种资源被利用并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几个功能与特征。考察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用性 不确定性 信息商品 价值与使用价值 独占使用 使用价值实现 工具 探析 “动”与“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辩证法两题
4
作者 赵捷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1-45,共5页
一、悲喜互衬 悲与喜相结合是文艺创作中一种表现事物的有效方法,它们互相对比、溶合、渗透、映衬、反映事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因果关系、起到渲染气氛、强化性格、升华主题、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获得一般描写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在... 一、悲喜互衬 悲与喜相结合是文艺创作中一种表现事物的有效方法,它们互相对比、溶合、渗透、映衬、反映事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因果关系、起到渲染气氛、强化性格、升华主题、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获得一般描写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在日常的生活中常有这样情况:人们在极度高兴时,表现出来的却不是笑、而是哭;而在极度悲哀时,表现出来的却又不是哭,而是笑,这种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反常的,但从内涵上来看,却又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事物在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语)“自然界(精神与社会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列宁语)因此,在文艺创作的经验中有所谓“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静哭。”(柳宗元),“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船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辩证法 “动”与“静” 悲与喜 艺术效果 影片 喜剧 海尔 穆桂英 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讲读过程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5
作者 姜斌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65-66,共2页
设计讲读过程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姜斌语文教材十分复杂,它包含语体、文体和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就教学目标而言,就存在着听、说、读、写的差异,存在着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的差异。这... 设计讲读过程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姜斌语文教材十分复杂,它包含语体、文体和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就教学目标而言,就存在着听、说、读、写的差异,存在着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的差异。这两组差异相互交叉,融合。具体到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读 “动”与“静”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师 文言文 阅读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初一学生 “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