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节显现”与“副+名” 被引量:190
1
作者 储泽祥 刘街生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19,共5页
“细节显现”与“副+名”□储泽祥刘街生本文考察“很中国”这样的“副+名”结构,“副”限于程度副词,以“很”为代表。一、“副+名”是一种新现象11判别新现象的条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一般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1)... “细节显现”与“副+名”□储泽祥刘街生本文考察“很中国”这样的“副+名”结构,“副”限于程度副词,以“很”为代表。一、“副+名”是一种新现象11判别新现象的条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一般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1)有独特的语用价值;(2)有一定的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 形容词 程度 词的性质 抽象 具体 语用价值 语法研究 专有 于根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词性状因子的构成与“副+名”框架提取的动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海明 李振中 《语言科学》 2004年第2期62-72,共11页
本文拟以网络与期刊文本为基础,把进入“副+名”框架的名词分为指人名词、物质名词、处所名词、抽象名词四类,分析“副+名”框架提取四类名词性状因子的背景和认知动因。最后,本文认为“副+名”结构形成是经济动因的驱使,传信者提供何... 本文拟以网络与期刊文本为基础,把进入“副+名”框架的名词分为指人名词、物质名词、处所名词、抽象名词四类,分析“副+名”框架提取四类名词性状因子的背景和认知动因。最后,本文认为“副+名”结构形成是经济动因的驱使,传信者提供何种背景,受信者定向提取名词的何种性状因子由象似动因驱使,故“副+名”框架的确立与性状因子的提取是经济动因与象似动因竞争与避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结构 汉语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修辞幻象在“副+名”组合中的生成与呈现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国珍 朱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4,共6页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组合生成的修辞幻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修辞幻象1、修辞幻象2和修辞幻象3。其中,修辞幻象3是理想的类型,可以让公众理解表达者的个性化认知,该修辞幻象也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认知 个体认知 修辞幻象 “副+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修辞视角下的“副+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国珍 朱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5,共6页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着解读的深入及特定的心理因素,其所依赖的接受语境将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当接受者进入高层次语境时,则意味着接受者审美自由的获得。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这也标志着"副+名"组合的使用人群会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组合 接受 语境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名”的诗意存在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梅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42,共2页
“副+名”的诗意存在□杨梅南京有一家挂牌为“非常春天”的影楼,这儿“非常春天”值得我们一看。首先,作为一个影楼的招牌,它传达的信息量大,至少可以体会出以下几点:1拍照的布景给顾客带来春天气息;2影楼的工作人员让顾... “副+名”的诗意存在□杨梅南京有一家挂牌为“非常春天”的影楼,这儿“非常春天”值得我们一看。首先,作为一个影楼的招牌,它传达的信息量大,至少可以体会出以下几点:1拍照的布景给顾客带来春天气息;2影楼的工作人员让顾客感到春天般的温暖;3影楼自身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 美学意义 蕴涵义 语文建设 信息接收 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 土里土气 思维空间 语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副名”和“比N还N”构式名词的异同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1,共5页
有关现代汉语"副名"构式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认为使用最多的名词是抽象名词。虽然"比N还N"构式含有"副名"构式"还N",但在名词使用上与"副名"构式既有相同,也有相异。造成... 有关现代汉语"副名"构式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认为使用最多的名词是抽象名词。虽然"比N还N"构式含有"副名"构式"还N",但在名词使用上与"副名"构式既有相同,也有相异。造成相同的原因是:两构式都分别传承了上位构式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特征;"比N还N"构式传承了"副名"构式的部分名词形式。造成相异的原因是:"比N还N"构式中的后一个N受到前一个N的压制,"副名"构式仅仅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且使用的程度副词数量更多,这两个因素使"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自由度不如"副名"构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构式 “比N还N”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