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戏曲本体观的演进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万曙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戏曲本体观从明中叶的诗本体,至清初演进为剧本体。至近代,王国维既注意到戏曲“剧”的本体特征,又强调了它的“诗”的美学品格。建国后张庚则提出“剧诗”说,对戏曲本体特性完成了全面的概括。这种演进启示我们,对戏曲既是“... 中国戏曲本体观从明中叶的诗本体,至清初演进为剧本体。至近代,王国维既注意到戏曲“剧”的本体特征,又强调了它的“诗”的美学品格。建国后张庚则提出“剧诗”说,对戏曲本体特性完成了全面的概括。这种演进启示我们,对戏曲既是“剧”又是“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诗”本体 “剧”本体 “剧”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臧懋循元杂剧编改的“剧学”奠基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何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6,共9页
臧懋循出于其自觉的“剧”本体观念而非当时普遍的“曲”本体观念,对元杂剧进行了系统编改。脚色层面,参照传奇脚色体制对元杂剧脚色进行系统性重建,并深入剧作内部,从上场诗、下场诗及科白方面,对相应脚色名目作出实质性的行当化调整... 臧懋循出于其自觉的“剧”本体观念而非当时普遍的“曲”本体观念,对元杂剧进行了系统编改。脚色层面,参照传奇脚色体制对元杂剧脚色进行系统性重建,并深入剧作内部,从上场诗、下场诗及科白方面,对相应脚色名目作出实质性的行当化调整。关目层面,调整聚焦以增强关目紧凑性,调度人物以增强关目戏剧性。排场层面,调整分折以优化布局,利用辅场景以烘托主场。曲白协同层面,添加曲间白以形成互动对话,甚至对曲本身进行增删修改,曲白统筹安排以优化叙事效果。在古代戏曲理论偏重“曲学”的传统格局中,其对古代戏曲“剧学”理论的建构有着切实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懋循 元杂 “剧”本体观念 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