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前后七子”
- 1
-
-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3期19-19,共1页
-
文摘
文学史上常提到的“前后七子”,是指明代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先后形成的两个文学集团。他们以“复古”为旗帜,在批判了以“三杨”(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为代表的专事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最高统治阶层服务的“台阁体”,并取代其统治地位之后,曾称雄文坛数十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是,他们在文学发展观上所宣扬的“文学倒退论”和文学创作观上的拟古主义,却给文坛带来很坏影响。
-
关键词
“前后七子”
统治地位
文学创作观
文学发展观
文学集团
嘉靖年间
歌功颂德
历史功绩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明人小品选》前言(摘录)
- 2
-
-
作者
胡义成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2年第1期7-12,共6页
-
文摘
人们一提起中国的文学遗产,往往想到或说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话本.这当然是对的,但总使人感到不太全面.如果说,可以把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话本.譬之为我国历史上各时期文学珍宝箱中最宝贵的珠玑的话,那么,应当看到,在这些珍宝箱中,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许多珍品.这些珍品。
-
关键词
小品文
明人小品
“前后七子”
散文
复古主义
公安派
唐宋派
作家
文坛
拟古主义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朱明王朝时期的中西文学比较
- 3
-
-
作者
韩玉奎
-
出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8年第2期98-104,共7页
-
文摘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么是“国粹主义”:中国一切都好,西方一切都坏,因而采取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态度;要么是“全盘西化”:西方一切都好,中国一切都不如西方,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这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幸。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损益古今,权衡中外”,即吸收西方一切优秀的东西,摒弃其腐朽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切优秀的遗产,摒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把中西的优秀文明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为了在这方面作出贡献,我校20多位教师与有关单位合作,近两年来开展了《中西500年比较》(1549年——2049年)的研究。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它将为正确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本刊拟陆续发表他们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讨论。
-
关键词
明王朝
中西文学比较
中华民族
文艺复兴
“前后七子”
历史虚无主义
“全盘西化”
遗产
市民文学
资本主义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江山成就四朝诗──浅论金元明清山水诗的创作成就
- 4
-
-
作者
范能船
徐闽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23-27,共5页
-
文摘
江山成就四朝诗──浅论金元明清山水诗的创作成就范能船,徐闽唐诗宋词历来被认为是一代文学的高峰,仿佛姹紫嫣红的古典诗歌过了唐宋,就花开茶,香消不远了。金元明清四朝,传统诗词的确痛苦地受到了通俗文学的冲击,元曲的崛起,明清小说和戏剧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的...
-
关键词
山水诗
金元明清
自然山水
资本主义萌芽
山水审美观
袁宏道
山水诗人
山水画
“前后七子”
散曲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论历史上文艺领域的儒法斗争
- 5
-
-
作者
邹贤敏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46-52,共7页
-
文摘
两千多年来,儒法两条路线斗争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一部中国古代文艺史,首先是劳动人民争取在文艺上表现自己,不断推动文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儒法两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文艺领域内展开激烈而复杂的斗争的历史。今天,在批林批孔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形势下,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领域内的儒法斗争,将有助于肃清儒家反动文艺思想的流毒,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吸取文艺领域内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以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加强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包括文艺领域内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
关键词
文艺
儒法
儒家经典
文艺创作
“前后七子”
“思无邪”
新兴地主阶级
路线斗争
社会主义文艺
无产阶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