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体-技术-制度”框架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比较
1
作者 李磊 肖慧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共17页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支撑的服务优先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主体次序方面,美国以自由主义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势;欧盟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强调老年群体的价值潜能挖掘;日本以孝道伦理为导向,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恢复重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注重需求挖掘与信息共享;欧盟强调情感慰藉和老年人行动能力提升;日本重视减轻照料负担,以此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融合。制度设计方面,美国以保护权益和加强监管为核心;欧盟以产业规划和老年赋能为核心;日本以社会保障和消费支持为核心,上述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政策法律、标准规范助推银发经济创新融合与转型升级。借鉴先发老龄化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的实践经验,我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协同、信息共享和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发展银发经济的治理共同体;二要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升银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强政策设计与制度规范,通过银龄品牌建设助推银发经济产业链、价值链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 产业联动 治理共同体 银龄产品 案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环境治理:制度、技术与效能——基于中央政策文本分析
2
作者 邓学衷 唐滔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3期82-86,共5页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制度-技术-效能”框架,运用词频和词频聚类分析法,对1978—2022年中国中央政府机构关于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阶段性演变逐步聚焦到治理效能,政策的制度设计走向系统化和协调...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制度-技术-效能”框架,运用词频和词频聚类分析法,对1978—2022年中国中央政府机构关于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阶段性演变逐步聚焦到治理效能,政策的制度设计走向系统化和协调性,技术工具转向开发和运用适用技术进行精细化治理,以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效能目标。为此,乡村环境治理实践应立足于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理机制的协同效能、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增强适应性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环境治理 “制度-技术-效能”分析框架 政策文本 治理效能 词频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TOE框架与fsQCA实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艳花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究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医保基金监管效能各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各部门合作次数、典型案例数量和违规主体类型数... 目的:探究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医保基金监管效能各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各部门合作次数、典型案例数量和违规主体类型数量是核心条件,智能监控技术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和管理的支持,政策法规和公众参与对提升监管效能至关重要,同时强化监管队伍能力也是关键因素。结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监管框架,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基金监管模式,对不同的主体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通过数字赋能医保基金监管,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保基金 监管效能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制度与表达:教育实践分析的多重框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友志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6,共5页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实践 制度实践 表达-实践 教育实践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晨 林香红 高健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文章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分解,把技术和制度对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离。计算表明,1978—2012年间,上海的渔业经历了"发展—调整—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渔业... 文章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分解,把技术和制度对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离。计算表明,1978—2012年间,上海的渔业经历了"发展—调整—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渔业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研究发现上海渔业的"相对生产优势"高于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提出渔业技术发展应依照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方向演进,在领域上注重种源技术研发,在功能上注重生态价值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技术进步 制度变迁 偏离-份额分析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框架下消防安全监管能力组态路径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董昌其 刘纪达 赵泽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为提升消防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消防安全监管TOE三维分析框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与监管绩效的因果机制,归纳出实现监管绩效良好的5条组态路径,即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 为提升消防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消防安全监管TOE三维分析框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与监管绩效的因果机制,归纳出实现监管绩效良好的5条组态路径,即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结果表明:经济领先地区借助财政优势可以采用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和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2种路径,提高消防安全监管绩效;经济欠佳地区偏向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3条路径。糅合日常与专项等不同治理手段并致力于消防安全环境塑造,能够有效提升消防安全监管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消防安全监管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组态分析 消防安全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治理中的智慧技术应用: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钱坤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0,共7页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入先进技术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普遍选择。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治理模式创新的智慧社区建设正在形塑一种新型社区形态。基于技术执行框架,引入作为普通行...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入先进技术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普遍选择。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治理模式创新的智慧社区建设正在形塑一种新型社区形态。基于技术执行框架,引入作为普通行动者的居民,构建"制度-技术-行动者"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以"社区大脑"模式为典型代表的案例分析发现,由于技术成本过高、制度供给不足以及行动者参与缺乏而陷入困境。智慧社区建设的出路在于审慎地引入新技术并挖掘既有技术的效用潜能,推动政府各层级的制度供给,动员普通行动者与制度、技术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技术优化治理与生活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制度-技术-行动者” 理论架构 实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框架下智慧城市治理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基于35个重点城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友东 闫晨丽 赵云辉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151,共12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影响因素和治理路径的深入探讨。针对这一现象,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影响因素和治理路径的深入探讨。针对这一现象,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水平缺乏是低水平智慧城市治理绩效的瓶颈条件;高水平智慧城市治理绩效存在4条“殊途同归”的驱动路径,具体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技术+组织”主导下的治理模式,“组织+环境”主导下的治理模式;低水平治理的前因组态与高水平治理的前因组态形成非对称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智慧城市的治理路径与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治理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价值实现路径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利共赢,还是独善其身?“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友东 闫晨丽 +1 位作者 赵云辉 支华炜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74,共16页
绿色智慧城市是应对“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现有研究主要面向绿色层面或智慧层面,“绿色”与“智慧”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规律有待揭示。鉴于此,从组态视角出发,在TOE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 绿色智慧城市是应对“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现有研究主要面向绿色层面或智慧层面,“绿色”与“智慧”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规律有待揭示。鉴于此,从组态视角出发,在TOE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234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探索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因组态。结果显示:单个条件不构成高绿色智慧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数字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注意力分配+上级压力”两个集合构成高绿色智慧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共存在5条驱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具体分为数字化和城市化双元驱动型、上级压力和政府注意力双元驱动型以及数字化和城市化双元逻辑下上级压力和政府注意力驱动型3种类型,其中“数字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注意力分配+上级压力”两组条件存在互利共栖(或共生)的关系;在分区域研究中,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建设路径也存在明显差异和替代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绿色智慧城市的作用机理和建设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智慧城市 前因组态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必要性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不确定性的框剪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令心 李孟达 +1 位作者 刘洁平 朱柏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一个代表性办公楼结构,建立其非线性分析模型;并选择7个参数用以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选择PGA/PGV以考虑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参数,采用拉丁... 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一个代表性办公楼结构,建立其非线性分析模型;并选择7个参数用以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选择PGA/PGV以考虑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参数,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正交设计结合的方法,抽样形成地震-结构样本对;利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增量动力法(IDA)进行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类结构能够很好地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未考虑结构参数不确定性的不足,可为预测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等重大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和损失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小样本采样技术 参数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4ISR系统评价框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俊先 罗雪山 沙基昌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25,共5页
首先对现有的几种C4ISR系统评价框架作了介绍,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之后根据基于仿真的系统评价要求,研究评价框架与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仿真模型的关系,并借鉴已有的几种评价框架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仿真的C4ISR系统评价框架。
关键词 C^4ISR系统评价 评价框架 费用-作战效能分析 模块化指挥控制评价系统 任务导向方法 指挥所效能分析工具 进化升级路径方法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探索
13
作者 王瑞 袁勤俭 《旅游科学》 2025年第8期38-58,共21页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探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有助于阐释文旅融合驱动因素间的并发协同效用,为制订文旅融合政策提供参考。文章基于技术-组...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探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有助于阐释文旅融合驱动因素间的并发协同效用,为制订文旅融合政策提供参考。文章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将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归为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大维度六项要素,采集我国31个省区市文旅融合发展相关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驱动我国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促进文旅产业高水平融合的组态路径包括技术驱动型、组织叠加型和技术-组织-环境协同型路径,阻碍文旅产业融合的组态路径包括技术缺位型、基础薄弱型、环境依赖型和组织乏力型路径。技术因素是文旅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保障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文章不仅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也为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实践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