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
陈建华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从外貌到内心--《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
侯雪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
3
|
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 |
张先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
4
|
中国文论两种传统与外来文论之间的复杂纠葛: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在中国 |
代迅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
5
|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 |
王景生
|
《外国语文》
|
1995 |
1
|
|
|
6
|
一个俄罗斯“圣徒”的内在悲剧——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解读 |
马志英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7
|
从《复活》中的一段文字谈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语言 |
曾彦一
|
《外国语文》
|
1993 |
0 |
|
|
8
|
列夫·托尔斯泰视野中人的健康发展问题 |
马忠利
|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
9
|
科学的论断——为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七十周年而写 |
艾进
|
《思想战线》
|
1980 |
0 |
|
|
10
|
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
魏长达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11
|
托尔斯泰宗教学说述论 |
秦得儒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2
|
|
|
12
|
列夫·托尔斯泰侧面像(1933) |
高尔斯华绥
方宏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 |
1
|
|
|
13
|
从长篇小说创作看托尔斯泰美学思想的发展 |
逮弘秀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
14
|
列夫·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1958) |
契查尔.彼得列斯库
邵殿生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 |
1
|
|
|
15
|
托尔斯泰与阿拉伯文学 |
周顺贤
|
《阿拉伯世界研究》
|
1997 |
3
|
|
|
16
|
在威尼斯“列夫·托尔斯泰”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1960) |
莫拉维亚
臧仲伦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 |
1
|
|
|
17
|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革新特点——兼与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比较 |
张铁夫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
18
|
俄罗斯上空的太阳——庆祝列夫·托尔斯泰八十寿辰 |
勃洛克
杨清容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5 |
0 |
|
|
19
|
《复活》人物谈——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七十周年 |
徐克勤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80 |
2
|
|
|
20
|
试论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审丑意识 |
张中锋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