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走”的寓言式叙事模式下觉醒女性的镜像探究——读里尔克的《布里格手记》
1
作者 李思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20世纪初,中外文学作品中觉醒女性“出走”主题的创作风潮引领了女性“出走”的寓言式叙事模式的形成。基于此叙事模式,《布里格手记》中第39章节的内容采用非线性叙事,呈现了从原生家庭、婚姻家庭“出走”的觉醒女性群像。基于拉康镜... 20世纪初,中外文学作品中觉醒女性“出走”主题的创作风潮引领了女性“出走”的寓言式叙事模式的形成。基于此叙事模式,《布里格手记》中第39章节的内容采用非线性叙事,呈现了从原生家庭、婚姻家庭“出走”的觉醒女性群像。基于拉康镜像理论和小说文本语境解读文本,在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出走”的女性们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遭遇了镜像辨别和身份认同的危机,她们试图用沉浸于文艺的方式去达成现代女性的自我建构,但仍面临着“出走”后的去向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格手记》 “出走” 寓言式叙事 拉康镜像理论 里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出走”母题叙事方式及其置换变形
2
作者 刘莹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走”地点对“出走”模式进行创新,从叙事焦点和叙述声音两方面对“出走”母题的叙事进行置换和变形,使“出走”母题更具文学价值和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走”母题 《白鹿原》 叙事方式 置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出走”主题——以《平原》为中心
3
作者 鲁学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神与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出走”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青年》的“出走”叙事
4
作者 金沛沛 史小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28,共2页
本文旨在分析赵宝刚新剧《北京青年》中的"出走"叙事。"出走"叙事是当代青年"在路上"寻求自我身份和"他者"认同的诉求。身份的缺失是"出走"最主要的动因,流浪是身份寻求者反叛与对... 本文旨在分析赵宝刚新剧《北京青年》中的"出走"叙事。"出走"叙事是当代青年"在路上"寻求自我身份和"他者"认同的诉求。身份的缺失是"出走"最主要的动因,流浪是身份寻求者反叛与对抗的姿态。这种反叛包括主动与传统身份模式的割裂以及对这种身份模式的直接代表——父权的反抗。这种缺失反映出当代中国广阔的社会现实。"出走"之后的"回归"也映射出了中国式的"身份协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出走”叙事 《北京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钢琴师》:“出走”与“回归”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白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115,共2页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海上钢琴师》从"出走"与"回归"这一主题出发,以平淡、自然的口吻,讲述了钢琴师1900出走、成长、寻找、回归的传奇故事。影片中钢琴师1900放弃了三次下船的机会,...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海上钢琴师》从"出走"与"回归"这一主题出发,以平淡、自然的口吻,讲述了钢琴师1900出走、成长、寻找、回归的传奇故事。影片中钢琴师1900放弃了三次下船的机会,宁可死在船上也不愿踏上陆地,选择与船共存亡,选择回到大海的怀抱。钢琴师1900不下船的人生选择反映他浓浓的归家之情,表现了人类对故乡、爱情、精神家园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出走”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旷日持久的“逃离”——从《逃离》探求“出走”女性的“归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伟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85-186,共2页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中,卡拉的"逃离"是对男权话语下自身需要无法满足的环境的逃离,并企图重建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环境。然而作为女性,要完成这一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卡拉最终体验到女权主义导致的人格分...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中,卡拉的"逃离"是对男权话语下自身需要无法满足的环境的逃离,并企图重建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环境。然而作为女性,要完成这一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卡拉最终体验到女权主义导致的人格分裂的悲剧境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出走"的她而言,基本生理需求、安全和归属感都面临危机,自我实现需求就不再那么重要。最终"约拿情结"占领了她的身心,她拒绝了解救者的指引,再次回到丈夫的身边。家庭环境造就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依靠别人来解救自己,自己都不会答应。在一切都显得无药可救的时刻,小说最后"出走"又"归来"的山羊充当了他们共同的神域,和他们发生了某种精神上联系,就像自然与灵性一样。使他们最终勘破人性造就的幻象,摆脱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直接体验自身内在的神性,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长久以来的无谓争吵也烟消云散,彼此释然,找到了自我的本真,从根本上结束女性内心旷日持久的"逃离",走向了更好的心灵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走”女性 人格分裂 需求层级理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长青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