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水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而后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沟通,成为记录与抒情兼有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志”的记载功能为散文所承袭,抒情功能上升为主要特征,主要指作者的志向怀抱。“诗言志”在此一时期兼具记录记载与抒发怀抱的双重功能,并相应地有“观”、“陈”、“喻”、“导”四种传播方式及被孔子概括为“兴观群怨”的传播效果。通常仅在诗学意义上理解这些理论,把诗歌的传播仅视为用诗的行为,对文学及文化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分析研究当时人们对诗歌的传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诗歌 “志” “诗言志” 传播方式 《诗》 “兴观群怨” “乐” 《汉书·艺文志》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8,共10页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说从《诗经》批评实践出发,不仅会通“诗言志”和理学家的性情论等理论资源,而且以“气”的哲学观念为本,突出了“情”与“景”、“心”与“物”不可分离的本源性的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传统情感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兴观群怨”是中国《诗经》学和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阐释的意义在于,它以“情”为中心,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现量”说的意义上阐释“兴”,因而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诗学 《诗经》阐释 “《诗》者 幽明之际” “诗以道情” “兴观群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与孔子
3
作者 杨凌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73-79,共7页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春秋时代并不叫经,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司马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此后,就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经过史家们考证,此说不足信.但是,孔子大兴诗教,对《诗经》作过重要的评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这倒是确实的.本文主要试图从《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等方面,对孔子评诗的利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古称“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和《毛诗序》,那时的排列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概指诗的内容.现代一般人认为,风雅颂是指诗的内容和音乐体例的区分,赋比兴是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以宋人郑樵的解释较为通俗.他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民间歌谣,多为人民大众所作,带有乡土气息.雅是宫庭音乐,是官办的正乐.颂是庙堂音乐.《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风诗一百六十,来自十五个地区;雅诗一百零五,分大雅和小雅;颂诗四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孔子 温柔敦厚 “兴观群怨” 婉曲 论语 采采 “诗” 薄言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诗》说探赜
4
作者 邹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3-39,共7页
孔子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他整理《诗》,切磋《诗》,雅言《诗》;《史记》本传记载他删选《诗》,弦歌《诗》,传授《诗》;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他品评《诗》,征引《诗》,以《诗》为据而证言证行,议人议事,等等。孔... 孔子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他整理《诗》,切磋《诗》,雅言《诗》;《史记》本传记载他删选《诗》,弦歌《诗》,传授《诗》;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他品评《诗》,征引《诗》,以《诗》为据而证言证行,议人议事,等等。孔子对于《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说 《诗经》 孔子 温柔敦厚 “思无邪” 《论语》 《史记》 乐而不淫 “兴观群怨” 哲学社会科学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文艺思想散论
5
作者 刘清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所揭示的文艺客观规律,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得颇完整、全面;二、孔子对待现实、人生,对待社会、政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系列文艺论述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所揭示的文艺客观规律,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得颇完整、全面;二、孔子对待现实、人生,对待社会、政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系列文艺论述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源头;三、孔子关于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至今仍有值得认同的因素;四、孔子的“中和”美学观,体现了他对美的客观认识,只是在主观反映时,与其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相交织,其美学观中的进步意义显得隐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 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作品 美学观 教育作用 现实主义 内容和形式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