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康德审美“共通感”探析
- 1
-
-
作者
张渝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38-44,共7页
-
文摘
康德在他的哲学认识论里,把要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假设之上;同这个思想逻辑一致,在他的美学中也把审美判断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所谓人人具有的“共通感觉力”的先验假设之上。推原论始,康德正是在这一思想里几乎接近了审美经验的真正本质而又远离了这一本质。总结康德在探索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问题上的理论得失,找出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美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普遍必然性
“共通感”
知解力
审美活动
想象力
自由活动
合规律性
《判断力批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主体间性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陈建涛
-
机构
中央党校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6-20,共5页
-
文摘
一、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题域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作用的。莱西的《哲学辞典》把它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如果对于它有达于一致的途径,纵使这条途径不可能独立于人类意识……,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与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中”。展开来说,主体间性范畴包括以下哲学问题: 第一,从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绞尽脑汁去解答,主体是怎样认识客体的问题,而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沟通方式却一直视而不见。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手段的发展,力图理解和解决威胁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种种危机的根源的努力等诸多因素都使对话和交往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心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个更本质和更难以解答的问题,即一个主体怎样与正是作为主体的另一个主体的相接触、相作用的。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以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成了当代哲学的一部分。美国人穆尼埃说:“古典哲学常常令人奇怪地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如果你数一下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你会看到这些问题:认识、外在世界、自我、灵魂与肉体、心灵、上帝和来世。
-
关键词
主体间性
集体主体
个体主体
先验主体
客观性
教化
“共通感”
交往实践
普遍性
古典哲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共鸣现象的艺术心理分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孔建英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4-98,共5页
-
文摘
共鸣作为审美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为许多美学家所关注。西方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以人的内在和谐,与宇宙外在和谐的同声相应来解释共鸣的本质,后来休谟又以人的心理结构普遍存在的“同情说”来阐明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的共鸣现象;康德则以人的“共通感”作为共鸣的基础;黑格尔从艺术“本身真实的情致”问题探讨了共鸣的动因。他们各自都从不同的角度潜心研究了共鸣现象,其理论成果奠定了后人探索这一现象的基础。
-
关键词
毕达哥拉斯学派
心理分析
心理结构
“共通感”
审美活动
黑格尔
内在和谐
理论成果
问题探讨
康德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