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对两种文学批评观的述评
1
作者
谭兴国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11,共5页
文学批评是“六经注我”(即用他人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我注六经”(即对他人作品的阐释),是在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浪潮中提出来的,涉及批评性质、目的、方法等许多重要领域的问题。我以为,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是“六经注我”(即用他人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我注六经”(即对他人作品的阐释),是在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浪潮中提出来的,涉及批评性质、目的、方法等许多重要领域的问题。我以为,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反映了文学批评界要摆脱在文学事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六经注我”
作品
社会学派
述评
“科学派”
批评体系
作家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2
作者
赵晓鹏
刘永庆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古籍整理
注
释
模式
“我
注
六经
”
“六经注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启示
被引量:
1
3
作者
程云冠
傅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宋明理学在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舍传求经”、“疑经改经”、“六经注我”三个阶段。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新的千年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在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宋明理学在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舍传求经”、“疑经改经”、“六经注我”三个阶段。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新的千年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在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创建新的中国哲学。创建新的中国哲学,第一步,要回到中西马的原创文本;第二步,发现其理论本身的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产生的问题,对理论的绝对性提出质疑;第三步,在综合各种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再创造,即创建有特色的、全新的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我
注
六经
”
“疑经改经”
“六经注我”
综合中西马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典之树”何以常青
被引量:
6
4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3-89,共7页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未,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典精神
引申义
解释学
文本
本义
民族
《圣经》
解释者
价值取向
“六经注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学史方法的新探索——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5
作者
骆伟雄
《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2期18-20,共3页
美学史方法,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方法问题。是近年来美学争论的热点之一,其中一个最重大的分歧是:到底如何对待古人提出的范畴和命题?是用“现代语言”表述,还是“用古人解释古人”?说穿了,就是某些同志自己所表示的:是“六经注我”,还...
美学史方法,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方法问题。是近年来美学争论的热点之一,其中一个最重大的分歧是:到底如何对待古人提出的范畴和命题?是用“现代语言”表述,还是“用古人解释古人”?说穿了,就是某些同志自己所表示的: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大家都同意美学史应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可是,在如何对待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从而导至美学史的实际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最近,我从叶朗先生近五十万言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得到了莫大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研究方法
与逻辑
方法问题
现代语言
中国美学范畴
古人
“六经注我”
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6
作者
孙延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45,共1页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问津,更无人从理论的高度探幽寻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研究
时代精神
时代特色
戏剧批评
文学现象
戏剧理论
开山之作
文学观念
地域特征
“六经注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对两种文学批评观的述评
1
作者
谭兴国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11,共5页
文摘
文学批评是“六经注我”(即用他人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我注六经”(即对他人作品的阐释),是在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浪潮中提出来的,涉及批评性质、目的、方法等许多重要领域的问题。我以为,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反映了文学批评界要摆脱在文学事业中“
关键词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六经注我”
作品
社会学派
述评
“科学派”
批评体系
作家
袁枚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2
作者
赵晓鹏
刘永庆
出处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古籍整理
注
释
模式
“我
注
六经
”
“六经注我”
分类号
G25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启示
被引量:
1
3
作者
程云冠
傅明
机构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哲学教研究室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文摘
宋明理学在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舍传求经”、“疑经改经”、“六经注我”三个阶段。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新的千年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在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创建新的中国哲学。创建新的中国哲学,第一步,要回到中西马的原创文本;第二步,发现其理论本身的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产生的问题,对理论的绝对性提出质疑;第三步,在综合各种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再创造,即创建有特色的、全新的中国哲学。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我
注
六经
”
“疑经改经”
“六经注我”
综合中西马哲学
Keywords
Nec-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Synthesize the West and Marxist philosophies with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典之树”何以常青
被引量:
6
4
作者
冯天瑜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3-89,共7页
文摘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未,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关键词
元典精神
引申义
解释学
文本
本义
民族
《圣经》
解释者
价值取向
“六经注我”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学史方法的新探索——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5
作者
骆伟雄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
出处
《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2期18-20,共3页
文摘
美学史方法,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方法问题。是近年来美学争论的热点之一,其中一个最重大的分歧是:到底如何对待古人提出的范畴和命题?是用“现代语言”表述,还是“用古人解释古人”?说穿了,就是某些同志自己所表示的: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大家都同意美学史应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可是,在如何对待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从而导至美学史的实际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最近,我从叶朗先生近五十万言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得到了莫大的启迪。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研究方法
与逻辑
方法问题
现代语言
中国美学范畴
古人
“六经注我”
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6
作者
孙延风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45,共1页
文摘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问津,更无人从理论的高度探幽寻远。...
关键词
戏剧研究
时代精神
时代特色
戏剧批评
文学现象
戏剧理论
开山之作
文学观念
地域特征
“六经注我”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对两种文学批评观的述评
谭兴国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赵晓鹏
刘永庆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0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启示
程云冠
傅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元典之树”何以常青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美学史方法的新探索——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骆伟雄
《社会科学家》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黑土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孙延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