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被引量:6
1
作者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发现它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其中的变化与反复。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把玩文字的游戏创作风格有关,也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作者之死"的思想脉络包含着比学界对"作者是否死了"的争议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将"作者之死"放入他更大的思想框架中和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对此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形成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语言 读者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项”与“作者之死”的理论去向
2
作者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6-254,256,共10页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第三项”论 世界观的真伪分类 客观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 被引量:7
3
作者 邓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0-207,共8页
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一文,明确地宣布作者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有效。实际上,早在1955年,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一书之中就已经表述了类似的观点。通过对于这两个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思想家的同一与差异:
关键词 “作者之死” 巴特 布朗 1968年 同一与差异 文学空间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