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被引量:
6
1
作者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发现它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其中的变化与反复。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把玩文字的游戏创作风格有关,也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作者之死"的思想脉络包含着比学界对"作者是否死了"的争议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将"作者之死"放入他更大的思想框架中和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对此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形成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语言
读者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三项”与“作者之死”的理论去向
2
作者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6-254,256,共10页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第三项”论
世界观的真伪分类
客观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
被引量:
7
3
作者
邓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0-207,共8页
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一文,明确地宣布作者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有效。实际上,早在1955年,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一书之中就已经表述了类似的观点。通过对于这两个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思想家的同一与差异:
关键词
“作者之死”
巴特
布朗
1968年
同一与差异
文学空间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被引量:
6
1
作者
史凤晓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XNJ026)
文摘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发现它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其中的变化与反复。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把玩文字的游戏创作风格有关,也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作者之死"的思想脉络包含着比学界对"作者是否死了"的争议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将"作者之死"放入他更大的思想框架中和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对此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形成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语言
读者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Keywords
author
text
language
reader
Roland 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分类号
I026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三项”与“作者之死”的理论去向
2
作者
霍士富
李娇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6-254,256,共10页
文摘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关键词
“作者之死”
“第三项”论
世界观的真伪分类
客观描写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
被引量:
7
3
作者
邓刚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0-207,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生命哲学的新进展"(项目编号:14ZDB018)子课题"法国生命哲学的新发展"阶段性成果
文摘
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一文,明确地宣布作者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有效。实际上,早在1955年,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一书之中就已经表述了类似的观点。通过对于这两个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思想家的同一与差异:
关键词
“作者之死”
巴特
布朗
1968年
同一与差异
文学空间
思想家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第三项”与“作者之死”的理论去向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
邓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