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被引量:
4
1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下学界出现了一些消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声音,似乎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创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毫无意义。我们对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亦具有现实合理性。“以中释中”更多的是勾起美好的回忆,无法指引中国哲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西释中”尽管有缺失,但依然具有生命力。当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海阔天空我自飞”,我们尽可以挥洒自己的笔墨,描绘出多彩的中国哲学史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以西释中”
“以中
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旷达之美
2
作者
黄丹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06,共5页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必须走出"以西释中"的历史性误区,从事实出发,独立地探求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概念、范畴的哲学基础、人生底蕴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创造规律,以确认中国古代美学特有的民族特征、历史特征,还原中国古代美学的固...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必须走出"以西释中"的历史性误区,从事实出发,独立地探求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概念、范畴的哲学基础、人生底蕴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创造规律,以确认中国古代美学特有的民族特征、历史特征,还原中国古代美学的固有面貌。"旷达之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审美形态。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士大夫文人着意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它根本不能纳入以张扬感性为特征的西方近代美学体系。旷达之美的美学内蕴是以老庄、儒家哲学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士大夫生命追求为底蕴,在艺术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游戏人生"、"回归自然"、"自我超越"和"超越自我"等四种生命境界及相应的审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西释中”
误区
旷达之美
生命境界
回归自然
超越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3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5,共8页
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
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后,他一改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自主而自觉地而且是大胆而坚定地提出并践行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研究法、解释学方法以及"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以西释中"方法等,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构建以及中国哲学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
方法论
范畴研究法
解释学方法
“以西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被引量:
4
1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
文摘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下学界出现了一些消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声音,似乎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创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毫无意义。我们对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亦具有现实合理性。“以中释中”更多的是勾起美好的回忆,无法指引中国哲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西释中”尽管有缺失,但依然具有生命力。当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海阔天空我自飞”,我们尽可以挥洒自己的笔墨,描绘出多彩的中国哲学史画面。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以西释中”
“以中
释中”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旷达之美
2
作者
黄丹纳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文摘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必须走出"以西释中"的历史性误区,从事实出发,独立地探求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概念、范畴的哲学基础、人生底蕴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创造规律,以确认中国古代美学特有的民族特征、历史特征,还原中国古代美学的固有面貌。"旷达之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审美形态。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士大夫文人着意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它根本不能纳入以张扬感性为特征的西方近代美学体系。旷达之美的美学内蕴是以老庄、儒家哲学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士大夫生命追求为底蕴,在艺术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游戏人生"、"回归自然"、"自我超越"和"超越自我"等四种生命境界及相应的审美创造。
关键词
“以西释中”
误区
旷达之美
生命境界
回归自然
超越自我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3
作者
高秀昌
机构
西南大学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5,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哲学史’写作范式与创新研究”(11BZX034)
文摘
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后,他一改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自主而自觉地而且是大胆而坚定地提出并践行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研究法、解释学方法以及"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以西释中"方法等,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构建以及中国哲学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哲学史
方法论
范畴研究法
解释学方法
“以西释中”
Keywords
philosophy history
methodology
category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method of hermeneutics
"interpreting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a western perspective"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旷达之美
黄丹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