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从“以文为诗”到“以文为词”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晓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9-185,共7页
王国维以稼轩比昌黎,可启发人们对他们两人共同性的认识即分别在诗、词领域以“破体”别造新境。稼轩之“以文为词”如昌黎之“以文为诗”,这既根源于两人政治—文化性格的相近,也体现出“养气”、“积学”等文学观及“破体为诗”和“... 王国维以稼轩比昌黎,可启发人们对他们两人共同性的认识即分别在诗、词领域以“破体”别造新境。稼轩之“以文为词”如昌黎之“以文为诗”,这既根源于两人政治—文化性格的相近,也体现出“养气”、“积学”等文学观及“破体为诗”和“破体为词”之创作手法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韩愈 南宋 “以文为诗” “以文为词” 古代文学研究 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苏轼的“以文为诗”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姝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5,共2页
“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文”指的是不同于骈文的散行单句,不拘骈偶、对仗、音律等的形式自由的文体。“诗”则是特指六朝至唐以来形成的句... “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文”指的是不同于骈文的散行单句,不拘骈偶、对仗、音律等的形式自由的文体。“诗”则是特指六朝至唐以来形成的句法、字数、平仄、音韵等有严格规定的近体诗。“以文为诗”即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苏轼 北宋时期 形式自由 文学理论家 文学现象 诗歌创作 诗歌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征》看“以文为诗” 被引量:2
3
作者 霍松林 《人文杂志》 1979年第1期56-61,94,共7页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打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大家又敢于就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意见、展开“争鸣”了。即此一端,也显示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成效。一年多以来,在学习《一封信》的基础上...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打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大家又敢于就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意见、展开“争鸣”了。即此一端,也显示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成效。一年多以来,在学习《一封信》的基础上,许多同志把形象思维跟我国古代文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写出了不少有精辟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总的看来,似乎有这么一种趋向:在谈形象思维问题时,只谈“比、兴两法”,忽略了赋;与此相联系,认为诗只能“曲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北征》 杜甫 乾坤 大段 形象思维 “诗史” 诗歌 韩愈 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陌生——论韩愈的诗艺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连观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106-110,共5页
盛唐气象之后,诗歌的发展有难以为继之感,中唐以后诗人的一个共同趋向是求变,而韩愈为其中雄杰。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所谓“陌生化”原理,韩诗擅用“独特生新的词语”、“奇拗激越的音节”、“异乎寻常的形象”以及“以文为诗”的... 盛唐气象之后,诗歌的发展有难以为继之感,中唐以后诗人的一个共同趋向是求变,而韩愈为其中雄杰。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所谓“陌生化”原理,韩诗擅用“独特生新的词语”、“奇拗激越的音节”、“异乎寻常的形象”以及“以文为诗”的手法,使其诗摆脱盛唐的羁绊,并为宋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以文为诗” 韩愈 诗歌形象 俄国形式主义 诗歌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 古文章法 诗艺创新 盛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审美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兼论中西方艺术“以丑为美”的差异
5
作者 龙迪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本文认为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源于作者“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文章还从诗歌本身发展的要求、审美时尚的影响、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气质和心态等四个方面对这一审美趣味的形成进行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分析。... 本文认为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源于作者“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文章还从诗歌本身发展的要求、审美时尚的影响、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气质和心态等四个方面对这一审美趣味的形成进行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分析。最后,文章还论述了韩诗的这一审美倾向对宋诗美学风格的形成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丑为美 审美倾向 审美趣味 中西方艺术 韩愈诗歌 审美时尚 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典诗歌 “以文为诗” 韩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学视阈内的“健”范畴
6
作者 张振谦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健"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出现于汉魏时期,自钟嵘《诗品》开始,原本专论文章的"健"被引入诗歌批评中。至宋代,"健"成为诗学常用术语和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其诗学意义在宋代得到了集中诠释。以"健"... "健"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出现于汉魏时期,自钟嵘《诗品》开始,原本专论文章的"健"被引入诗歌批评中。至宋代,"健"成为诗学常用术语和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其诗学意义在宋代得到了集中诠释。以"健"论诗显示了宋人诗文相通的文学观念,是"以文为诗"创作倾向在诗学批评领域的反映。以"健"论诗的流行有其深刻的儒学思想文化背景,是《周易》倡导的"健"美及其代表的道德人格精神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同时也是宋人学杜、尊杜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学 “健”范畴 “以文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欧阳修对宋诗的贡献 被引量:3
7
作者 明华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4-18,共5页
简述欧阳修对宋诗的贡献明华1998年3月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4,No1第14卷第1期JournalofNantongTeachersColege(SocialScience)Mar,1998提起欧阳修,... 简述欧阳修对宋诗的贡献明华1998年3月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4,No1第14卷第1期JournalofNantongTeachersColege(SocialScience)Mar,1998提起欧阳修,人们就会想起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以文为诗” 诗歌作品 梅尧臣 诗歌革新 诗歌理论 《六一诗话》 诗文革新运动 诗歌创作 苏舜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