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守中国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从张舜徽校雠学著述看“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三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22,共9页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考察张舜徽先生丰富的学术著作,可发现张先生1949年以前完成的著作,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学术表达方式,其学术领域主要为“校雠学”。“校雠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它是张先生博大学问的起点并贯穿张先生治学一生。1...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考察张舜徽先生丰富的学术著作,可发现张先生1949年以前完成的著作,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学术表达方式,其学术领域主要为“校雠学”。“校雠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它是张先生博大学问的起点并贯穿张先生治学一生。1949年以前,张先生刊印了两部校雠学著作《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张先生治校雠学的历史功绩是重新定义校雠学并弘扬校雠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学术史功能。1949年以后,张先生在校雠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汉书艺文志通释》和《清人文集别录》。两书可见张先生如何寓学术史于校雠学之中以及如何通过校雠学来总结学术史,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充分展现学术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让学术史细节饱满,别开生面,从而证明传统学术表达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张先生坚守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在于,提供了宝贵的“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学术研究成果的形成方式,反思当下学术体制弊端,从中国百余年来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高度来对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方法论的概括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校雠学 表达方式 “以中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被引量:4
2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下学界出现了一些消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声音,似乎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创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毫无意义。我们对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亦具有现实合理性。“以中释中”更多的是勾起美好的回忆,无法指引中国哲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西释中”尽管有缺失,但依然具有生命力。当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海阔天空我自飞”,我们尽可以挥洒自己的笔墨,描绘出多彩的中国哲学史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国哲学史》 国哲学简史》 “以西中” “以中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