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子虚词用法诠释》释“以”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5-88,共4页
针对《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中对"以"字用法的诠释,结合具体例句,侧重从"以"字的句法功能角度,对"以"字的名词义、用作第三人称指称同等用法进行商榷,并对"以"……"以为"、"上以... 针对《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中对"以"字用法的诠释,结合具体例句,侧重从"以"字的句法功能角度,对"以"字的名词义、用作第三人称指称同等用法进行商榷,并对"以"……"以为"、"上以/下以"等结构定性提出新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虚词用法诠释》 “以” 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给予事件”的先秦“以”字句式研究
2
作者 王依娜 向贤文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期4-9,共6页
“给予事件”是由“给予”类动词记录和表达的一种复杂事件,“以”字句式是其编码形式之一。先秦时期“以”字句式结构类型主要有:以+(O_(D))+V+(O_(I))、V+(O_(I))+以+O_(D)、以+(O_(D))+V+于+O_(I)等。以语言类型学绘制的“给予事件... “给予事件”是由“给予”类动词记录和表达的一种复杂事件,“以”字句式是其编码形式之一。先秦时期“以”字句式结构类型主要有:以+(O_(D))+V+(O_(I))、V+(O_(I))+以+O_(D)、以+(O_(D))+V+于+O_(I)等。以语言类型学绘制的“给予事件”语义地图为参照,先秦“以”字句式表达受事—与事结构、受益者结构、言说类结构和受事目标结构等七种语义类型。双宾语结构和“以”字句式的动词句法分布具有比较一致的特点,并有可能因各种语用因素影响,“以”字句式产生于双宾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予事件 先秦 “以”字句式 语义类型 双宾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文“以”字用法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武振玉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共3页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复杂。然其发展的轨迹尚未被完全揭示,特别是由动词到介词的发展过程还有不明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以"的动词用例相对较少,且一直不被注意。甲骨文、金...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复杂。然其发展的轨迹尚未被完全揭示,特别是由动词到介词的发展过程还有不明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以"的动词用例相对较少,且一直不被注意。甲骨文、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以"字的早期用例,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探明该字的引申虚化过程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文 动词 介词 连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使范畴“以”与“以”字处置 被引量:1
4
作者 熊仲儒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5,共11页
处置式是致使范畴有专门语音形式的致使句式。文章认为"以"是致使范畴,所在结构为处置式;"以"为致使范畴的证据是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删略,其后的整个符号串可以并列;"以"的实现是起协助作用,如果动词... 处置式是致使范畴有专门语音形式的致使句式。文章认为"以"是致使范畴,所在结构为处置式;"以"为致使范畴的证据是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删略,其后的整个符号串可以并列;"以"的实现是起协助作用,如果动词能直接移进致使范畴,就禁止"以"的插入,否则就必须插入"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范畴 致使句式 处置句 "以"-协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以“以”的研究为例
5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本文选取了三部代表18、19世纪西方汉语文言语法研究较高成就的著作为研究对象,以文言虚词"以"为对象展开个案调查,探求早期西方学者们如何以西方语法体系为参照,利用中国传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与交融中展开汉语文言虚词... 本文选取了三部代表18、19世纪西方汉语文言语法研究较高成就的著作为研究对象,以文言虚词"以"为对象展开个案调查,探求早期西方学者们如何以西方语法体系为参照,利用中国传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与交融中展开汉语文言虚词研究。我们的结论是,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些成绩是西方语法体系与中国传统语文学经由翻译与对话、融合与创造而取得的,主要体现为:卓著的词类研究、开创性的句法研究、有意识的语法化研究和朴素的词汇化思想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19世纪 翻译 语法 汉语教材 文言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标记“可以了”的语用功能及其形成——兼论话语标记“可以了”与“好了”“行了”的语用差异
6
作者 梁凱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文章主要对表制止的话语标记“可以了”的语用功能、形成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进行考察。考察发现,话语标记“可以了”具有话语组织、制止受话人和礼貌委婉功能。“可以了”由助动词“可以”和语气词“了”作肯定性应答语的用法发展而来,... 文章主要对表制止的话语标记“可以了”的语用功能、形成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进行考察。考察发现,话语标记“可以了”具有话语组织、制止受话人和礼貌委婉功能。“可以了”由助动词“可以”和语气词“了”作肯定性应答语的用法发展而来,在语用推理、类推机制和语境影响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制止的话语标记。最后,文章对“可以了”与相关话语标记“好了”“行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在话语否定指向、主观情态、礼貌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开启话题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可以了” “好了” “行了” 制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以来,Y”句的成句条件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玲 彭小川(点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92,共6页
本文分别探讨"X以来,Y"句中X、Y两个变量的语义特点、构成要素以及成句手段,揭示语义和句法在成句时的相互制约关系。
关键词 以来 时点 时段 语义 成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 被引量:6
8
作者 肖奚强 王灿龙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21-28,共8页
针对拙作《"之所以"的词汇化》,王兴才先生(2007、2009)先后发表了两篇质疑文章。这两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相同。王兴才(2007)提出了以下几点商榷意见:1."所以VP"是体词性结构,不具有谓词性;2."之"并非取... 针对拙作《"之所以"的词汇化》,王兴才先生(2007、2009)先后发表了两篇质疑文章。这两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相同。王兴才(2007)提出了以下几点商榷意见:1."所以VP"是体词性结构,不具有谓词性;2."之"并非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3."之所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之所以_1"("之"为结构助词),另一个是"之所以_2"("之"为指示代词);4."其所以"跟"之所以"同类,"之所以""用于起句"是受"其所以"的影响所致。本着深化认识、繁荣学术、发展科学的思想,本文就此逐一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所以”词汇化 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语中“所以”的语义弱化与功能扩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姚双云 《汉语学报》 2009年第3期16-23,共8页
自然口语中"所以"有因果连词和话语标记两种用法。用作因果连词时,主要功能是说明结果、推论或评价,起关联因果句式、连接语篇的作用;用作话语标记时,语义进一步弱化,主要功能是引发话轮或延续话轮,起调控和组织话语的作用。... 自然口语中"所以"有因果连词和话语标记两种用法。用作因果连词时,主要功能是说明结果、推论或评价,起关联因果句式、连接语篇的作用;用作话语标记时,语义进一步弱化,主要功能是引发话轮或延续话轮,起调控和组织话语的作用。可见,"所以"在自然口语中的使用是复杂的,它可充当句法、语篇、互动多种角色。论文还讨论了"所以"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分布情况,发现"所以"在这两种语体中的出现频率具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口语语体中平均每万字出现22个,而在书面语体中只有0.65个,口语语体中的使用频率约为书面语体的34倍。文章指出,"所以"在口语中语义进一步减弱并不断浮现出新的功能,与它的高频使用有关。本文的统计数据为词的高频重复使用会导致语义的弱化这一假说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口语 话语标记 “所以” 语义弱化 功能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以A为B”式意动结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德金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共8页
"以A为B"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用的句法结构形式,以往语法学界对此结构关注不多。本文基于较大规模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对该结构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并描述和讨论该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表达功能,认为该结构是从文言语法... "以A为B"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用的句法结构形式,以往语法学界对此结构关注不多。本文基于较大规模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对该结构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并描述和讨论该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表达功能,认为该结构是从文言语法中沿用于现代书面汉语语法中的一种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句法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A为B”结构 书面语 意动 语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之所以”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兴才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认为古汉语"所以VP"不具有谓词性特征,其当属体词性结构;形成于"S+之+所以VP"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不置句首,而总是放在一定词语之后且用法同于不带"之"的"所以VP&... 本文认为古汉语"所以VP"不具有谓词性特征,其当属体词性结构;形成于"S+之+所以VP"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不置句首,而总是放在一定词语之后且用法同于不带"之"的"所以VP",其"之"为偏正结构中的助词。古汉语里的"之"还能以指示代词的身份修饰、限定"所以VP"结构,由此形成的"之所以VP"(简记作"之所以"),却是以名词性短语的形式作句子的主语而起领全句。来源与用法本不相同的"之所以"和"之所以",因形式上的相似引发了学界对"之所以"用法的争讼不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所以” “所以VP” “之”的用法 词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认为”和“以为”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光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认为"和"以为"都可以用来陈述观点,"以为"比"认为"多的是说话人的否定态度。"我认为"语法位置灵活,甚至可以删除,"我以为"则没有这些特点。"我认为"有特定的... "认为"和"以为"都可以用来陈述观点,"以为"比"认为"多的是说话人的否定态度。"我认为"语法位置灵活,甚至可以删除,"我以为"则没有这些特点。"我认为"有特定的话语功能,在特定的话语条件下不可删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为” “以为” “我” 话语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红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 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义的一般动词以及形式动词"加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此外,连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所在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而形式动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汉语动名互转的无标记性以及韵律等因素有关。在"加以"的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中,除了句法结构等因素外,"加"的语素义对其演变路径、分化及其结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以”多元词汇化多元语法化句法结构语素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了”与“以便”的语义、语用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7,共5页
本文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为了”和“以便”的差异。在语义上,“为了”侧重于表达目的对动作行为或结果的引发,是事件产生的原因;“以便”侧重于表达顺承动作行为便能达到或容易达到的效果。在语用上,二者在语体选择、目的的... 本文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为了”和“以便”的差异。在语义上,“为了”侧重于表达目的对动作行为或结果的引发,是事件产生的原因;“以便”侧重于表达顺承动作行为便能达到或容易达到的效果。在语用上,二者在语体选择、目的的强调倾向、表达的主客观评议态度、动作行为的惠损指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最后提出二者在语义上存在差异是由目的与动作行为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决定的,当观察点和侧重点不同时,就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了” “以便” 语义 语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蔡京茶法改革新论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树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0,共7页
蔡京茶法改革脱胎于贴射法的母体,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精神,并在贴射法的再造和突破中,最终确立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这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根本性演变,它走出了官府通过专卖经营从商品差价中获利的传统,从而转变了政府的专卖职能,恢复... 蔡京茶法改革脱胎于贴射法的母体,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精神,并在贴射法的再造和突破中,最终确立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这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根本性演变,它走出了官府通过专卖经营从商品差价中获利的传统,从而转变了政府的专卖职能,恢复了市场对价格的配置作用,并且通过对商人征收净利实现了税收公平。蔡京的茶法改革奠定了中国古代专卖的制度走向,其制度模式及理念对南宋以降的茶法、盐法和榷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茶法 贴射法 以引榷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学生汉语口语语篇中连词“所以”习得的母语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珊珊 杨峥琳 颜海波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39-46,共8页
本文通过自建韩国学生口语中介语语料库,归纳得到韩国学生习得“所以”时的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共五类,并基于韩汉因果概念域范畴的语义层和语法层的对比,统计出母语对其语义和语法方面造成的正负迁移影响,以及负迁移影响程度的大小。接... 本文通过自建韩国学生口语中介语语料库,归纳得到韩国学生习得“所以”时的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共五类,并基于韩汉因果概念域范畴的语义层和语法层的对比,统计出母语对其语义和语法方面造成的正负迁移影响,以及负迁移影响程度的大小。接着,本文对五类偏误受母语影响的产出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因母语和目的语差异而造成的语义和语法层面上的学习难度的其他影响因素做出了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并不总为正相关。在教学中应该区分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学生 所以 母语影响 概念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以为(当)X?”问句及相关句类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树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8,共6页
“以为(当)”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正因为如此,它们常用在反问句中。如果X是陈述性的,那么“你以为(当)X?”一定是反问句;如果X是个疑问形式,那么“你以为(当)X?”一般是直接问句,但也可能形成诘醒句③。如果X是陈述性的,“你以为(... “以为(当)”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正因为如此,它们常用在反问句中。如果X是陈述性的,那么“你以为(当)X?”一定是反问句;如果X是个疑问形式,那么“你以为(当)X?”一般是直接问句,但也可能形成诘醒句③。如果X是陈述性的,“你以为(当)X呢。”是表示否定的陈述句,“你以为(当)X?”是反问句,两者虽然都表示否定,但性质是不同的。文章最后初步探讨相关句类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句 “你以为(当)X” 句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之上”与“X以上”之辨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巴丹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85-94,共10页
从先秦至唐宋"之上、以上"由非词到合成词,进而逐渐虚化为素粘着的后置词。"之上"在隐喻机制作用下,由表空间关系扩展到表层级关系,由表空间的词汇义演化为方位标和层级标。双重语法功能制约其词法灵活性,体现出强... 从先秦至唐宋"之上、以上"由非词到合成词,进而逐渐虚化为素粘着的后置词。"之上"在隐喻机制作用下,由表空间关系扩展到表层级关系,由表空间的词汇义演化为方位标和层级标。双重语法功能制约其词法灵活性,体现出强句法要求的特点,因而,"之上"表义功能的区分依赖于句法构式的选择。"以上"功能单一,主要充当界指量标,体现出强词法的特点。两词存在着语义的交叉和语用趋同的倾向,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分工互补的趋势。"之上"倾向于表具体空间方位关系,"以上"倾向于表数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上” “以上” 界指量标 方位标 层级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积良 杨正宏 《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29-30,共2页
在讲解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其中的个别注解经过反复推敲,终觉可使更加完美。《韩非子·五蠹》"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当为当时常见之现象。"以"是解... 在讲解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其中的个别注解经过反复推敲,终觉可使更加完美。《韩非子·五蠹》"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当为当时常见之现象。"以"是解说这句话的关键,当释为连词"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社会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免”的词汇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红妮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8-23,共6页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 “以免” 词汇化 句法 语义 语用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