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90,共7页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自宋开启怀疑《诗序》政教说《诗》之合理性,倡导"以《诗》解《诗》"而不是"以《序》解《诗》"以来,董氏的"从变从义"阐释思想就一直在既不"离《诗》",亦不"执《诗》"的诗歌解释实践中被贯彻和坐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诗学解释学
“从变从义”
合法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有光
机构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90,共7页
文摘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自宋开启怀疑《诗序》政教说《诗》之合理性,倡导"以《诗》解《诗》"而不是"以《序》解《诗》"以来,董氏的"从变从义"阐释思想就一直在既不"离《诗》",亦不"执《诗》"的诗歌解释实践中被贯彻和坐实。
关键词
中国诗学
诗学解释学
“从变从义”
合法诠释
Keywords
Chinese Poetics
Poetics Hermeneutics
Following the Changes and Following the Meaning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金梅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研究”(2008d082)
文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