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王世福
覃小玲
邓昭华
-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9-1022,共14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新区水环境系统与规划设计优化技术”(2018YFC0704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影响评估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优化研究”(51878285)
+1 种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旧城社区微改造的“空间转型-社会建构”协同治理研究”(20YJAZH024)
。
-
文摘
基于环境行为学相互渗透理论和环境心理学人-环境一致性理论,本研究以珠江前航道为例,从活力营造视角构建“人群-环境”活力互动模型,运用多源数据,使用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计量方法对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度进行定量研究,并对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时空特征、环境活力的空间格局及活力协调度空间格局进行总结,探讨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机制,为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度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滨水空间人群活力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随时间推移,热点区域呈现扩大—收敛的空间特征,冷点区域则呈现分散—集中的空间格局;2)滨水空间环境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3)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呈现高、中和低3种活力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状态的滞后系统主要为环境活力子系统;4)混合多样的城市功能,连续有韵律的城市景观和与水岸融合的生活性道路是滨水空间具备高活力协调度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充分利用水景观资源(包括滨水空间内部的细微水体,如河涌和塘),注重景观的连续性,优化滨水游憩体验。2)以活动作为契机营造滨水空间的故事性和记忆点,构建群体故事和群体记忆作为连接人群活力与环境活力相互交织的桥梁,使人与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提升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3)关注低活力协调度滨水空间在水岸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冲突的调解,采用包容性规划的态度,鼓励滨水空间现状用地类型为农田的产权所有者种植兼具经济性和观赏性的作物。对于此类现状为非建设用地或生态景观导向的地区的开发建设,应审慎选择干预措施,以保障并提升其生态价值。
-
关键词
滨水空间
活力协调度
“人群-环境”活力互动模型
环境行为学
广州
-
Keywords
waterfront
vitality coordination degree
"people-environment"vitality interaction mode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Guangzhou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环境治理视角下中美危险接近对比研究
- 2
-
-
作者
刘继烨
赵若汀
-
机构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9,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07)。
-
文摘
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法治思想,结合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经验,构建“侵权人-被害人”互动模型对接个案正义,选定危险接近作为分析样本。危险接近以现代人文主义作为思想基础,法律效果需结合主客观要件分别判断。分析美国对危险接近的区别认定,以违法、合法的先后交叉次序类型化法律认定,结合现代化需求和人文关怀提出环境司法专门化作为环境治理现代化抓手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环境治理现代化
个案正义
危险接近
环境司法专门化
“侵权人-被害人”互动模型
-
Keywords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ndividual case justice
Come into Nuisance
environmental justice specialisation
“tortfeasor-victim”interaction mode
-
分类号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四川盆地PM_(2.5)污染的人群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汪可可
康平
石光明
张小玲
王柯懿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鄂州市气象局
-
出处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7-257,共11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214001)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8SZDZX0023)
国家外国专家项目(G2022036008L)。
-
文摘
为揭示四川盆地城乡人群的PM_(2.5)暴露风险特征,通过比较PM_(2.5)暴露强度(EI)、基于原始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和基于人口加权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3种评估指标,对四川盆地17个城市共80个国控环境监测站点2016-2020年的PM_(2.5)浓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综合暴露-响应(IER)模型对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归因于PM_(2.5)污染的疾病致死人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四川盆地R^(*)是一种综合考量人口分布及人群环境暴露参数的PM_(2.5)暴露风险评估指标,春、秋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及南部,夏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冬季R^(*)高值区扩展到整个盆地中部及东部,且各季节R^(*)低值区主要位于盆地周边地区,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R^(*)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成都(2.296×10^(-5))、雅安(3.072×10^(-6)),与人口分布的一致性表明未来PM_(2.5)暴露风险防控重点区域应着眼于人口集中的地区;(2)从城乡人群差异看,城市人群R^(*)值于45~<60岁(12~<15岁)达到最高(低)值,18岁以上成年人群的R^(*)值比18岁以下未成年人群高;农村人群R^(*)值于9~<12岁(15~<18岁)达到最高(低)值,成年人群中峰值出现在18~<45岁人群;(3)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可归因于PM_(2.5)污染的健康损失(即过早死亡人数)为12.65万人,其中由中风(STK)、缺血性心脏病(IHD)、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癌(LC)4种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52.42%、26.54%、13.37%和7.67%,表明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负担仍然很重,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
-
关键词
PM_(2.5)污染
人群暴露风险
环境暴露行为模式
综合暴露-响应模型
四川盆地
-
Keywords
PM_(2.5)pollution
exposure risk
behavior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IER model
Sichuan Basin
-
分类号
X82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