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面传播中的语言变化——以16、17世纪人称代词“咱”的用法为例
1
作者 张赪 《长江学术》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咱”是产生于宋金时期北方的人称代词,表示包括式第一人称复数,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是一个北方方言词。学界基本同意这一意见。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咱”的使用似乎没有地域限制,在很多有南方方言背景的文献中也频繁使用这一... “咱”是产生于宋金时期北方的人称代词,表示包括式第一人称复数,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是一个北方方言词。学界基本同意这一意见。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咱”的使用似乎没有地域限制,在很多有南方方言背景的文献中也频繁使用这一代词,用法也不限于包括式第一人称复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咱”曾一度向南扩散?其用法一度扩展?描写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咱”的使用情况,可以对后期近代汉语共同语与方言的互动、间接语言接触等理论问题带来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白话小说 “咱” 第一人称代词 北方方言 南方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以《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为例
2
作者 邓超群 颜忻怡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数量相差不大,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中都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省略的现象有关;在第一人称代词翻译的过程中,对某个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现代日语译词的选择并不固定,且存在诸多增译和减译的情况;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都十分重视“礼”,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第一人称代词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日语 《论语》 日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称对比、构式网络与“人称代词+这个NP”
3
作者 郭威 张韧 《外文研究》 2023年第2期10-16,105,106,共9页
前人(李文浩2020)对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的用法和分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结论缺乏预测性和概括性。本文从构式语法框架思考“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的功能以及从语法知识网络视角研究该构式功能和形式特征的来源。本文认... 前人(李文浩2020)对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的用法和分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结论缺乏预测性和概括性。本文从构式语法框架思考“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的功能以及从语法知识网络视角研究该构式功能和形式特征的来源。本文认为“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是以“人称代词”为中心语,“这个NP”为描写修饰成分的同位结构,功能是通过对比人称代词指称的某个范畴成员与同类成员之间的差别,突出人称代词的特性,从而实现句子语义的合理解读,这个功能可以解释与此构式相关的一些特点,比如固定语序、“这个”的不可替代性。从构式网络的视角描写“人称代词+这个NP”构式与相关构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解释了该构式在功能和形式上的继承,另一方面体现了言语者编码解码是在语法网络的不同层次上提取相关形式和功能配对的构式,而不需要再求助于初始范畴与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这个np 构式语法 构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散文人称代词英译显化现象分析——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部为例
4
作者 余婷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0期53-55,59,共4页
人称代词显化一直是翻译共性假设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运用语料库方法,以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一至四部中的中文散文及其英译文为语料,自建两个可比单语语料库,研究中国近现代散文英译中的人称代词显化现象,并从语法、散文文体... 人称代词显化一直是翻译共性假设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运用语料库方法,以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一至四部中的中文散文及其英译文为语料,自建两个可比单语语料库,研究中国近现代散文英译中的人称代词显化现象,并从语法、散文文体和译者三个方面解释英译散文中人称代词显化的差异原因,为翻译共性假设讨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化 人称代词 语料库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官话区人称代词复数的包括式与排除式研究
5
作者 巩瑶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3期125-128,共4页
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北系)中,人称代词存在着典型的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北京官话区汉语人称代词的包括式与排除式进行考察研究,并尝试从语言接... 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北系)中,人称代词存在着典型的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北京官话区汉语人称代词的包括式与排除式进行考察研究,并尝试从语言接触这一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解释。本文将以北京官话区人称代词包括式与排除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所受到的满语干扰、历时发展和共时差异,总结出人称代词包括式与排除式对立产生的内因外因以及在北京官话区内部的用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官话方言 人称代词 包括式与排除式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人称复指代词的语用移情功能--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为例
6
作者 芮燕 《海外英语》 2024年第3期52-54,共3页
人称指示语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它们直接体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并不完全受制于语法规则,其选择更容易体现对所指称对象的视角依... 人称指示语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它们直接体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并不完全受制于语法规则,其选择更容易体现对所指称对象的视角依赖和语用移情。第一人称复指代词具有强大的语用移情功能,可以缩短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或情感距离,从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文章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为例,对第一人称复指代词的相关指示现象进行分析,意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使用人称指示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复指代词 移情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
7
作者 胡燕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4年第7期81-83,共3页
从逻辑命题出发,考察表同位关系"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有三:1"NP"的语义;2语段的语义;3"语义转移"后的语义。"人称代词+一个+NP"格... 从逻辑命题出发,考察表同位关系"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有三:1"NP"的语义;2语段的语义;3"语义转移"后的语义。"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更倾向于表达主观消极义,这种语义相对而言整合度较高,已脱离了整体意义的简单相加,且"人称代词""一个"以及"NP"三者之间有着强烈共现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语义来源 语义转移 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胡伟 张玉金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样,是"余(予)"、"朕"、""、"吾"、"台","我"单复数同形。战国至西汉,"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 第一人称 代词 称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左权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X都/X都们” 被引量:9
9
作者 白云 石琦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95-96,共6页
山西左权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X都[t∧u^0]/X都[t~∧u^0]们"句法功能比较特别,在方言地理分布上与晋南中原官话、晋语上党片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分布链条。通过分析音义、句法功能等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复数标记"都[t∧u^0... 山西左权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X都[t∧u^0]/X都[t~∧u^0]们"句法功能比较特别,在方言地理分布上与晋南中原官话、晋语上党片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分布链条。通过分析音义、句法功能等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复数标记"都[t∧u^0]"是古代表复数义助词"等"语法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权方言 人称代词 复数 X都[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 被引量:17
10
作者 林素娥 《语言科学》 2006年第5期96-101,共6页
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共时平面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形态相同或近似反映其历时同源关系,主要有两类:第三人称代词与远指代词同形类,第二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它们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交际功能对代词系统内部彼此渗透的作用。
关键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同源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临时指代功能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红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2,共4页
第二人称代词"你"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临时活用现象,此时"你"所指称的对象不是"听话人"。我们把"你"的这些临时用法进行分类描写,并对导致这一语言现象的语言机制进行分析,试图从交际语言学、修... 第二人称代词"你"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临时活用现象,此时"你"所指称的对象不是"听话人"。我们把"你"的这些临时用法进行分类描写,并对导致这一语言现象的语言机制进行分析,试图从交际语言学、修辞学角度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指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会话中人称代词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任育新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8,共6页
本研究以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为语料来源,考察了学术会话中专家委员会成员如何运用人称代词建构语用身份。分析表明,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们"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语言策略可以建构多种身份,且不同身... 本研究以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为语料来源,考察了学术会话中专家委员会成员如何运用人称代词建构语用身份。分析表明,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们"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语言策略可以建构多种身份,且不同身份的出现频次有明显差异。另外,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和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她/他"也在身份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此类机构性互动的本质特征,对学术会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会话 人称代词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苗语人称代词探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德富 杨正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48,共14页
文章发现苗语黔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和一些复数形式都是直接继承自原始苗瑶语,有的继承自原始苗语,双数范畴和一些复数范畴形式是后来创新的,但是各小土语产生的形式和创新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原始苗瑶语甚至原始黔东苗语缺少第... 文章发现苗语黔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和一些复数形式都是直接继承自原始苗瑶语,有的继承自原始苗语,双数范畴和一些复数范畴形式是后来创新的,但是各小土语产生的形式和创新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原始苗瑶语甚至原始黔东苗语缺少第三人称复数代词,这正好成了各语言、方言、土语甚至小土语创新的源动力,并由此类推,导致了第二和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创新,形成了固有形式和创新形式共存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瑶语 黔东苗语 人称代词 创新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人称代词在汉英访谈节目中的指称模糊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奕 白永权 蒋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8-33,共6页
本文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真实语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指称模糊现象在指称类型和频率分布上的异同,并探讨了模糊指称的语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第二人称代词在模糊指称的类型和语用功... 本文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真实语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指称模糊现象在指称类型和频率分布上的异同,并探讨了模糊指称的语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第二人称代词在模糊指称的类型和语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但是在模糊指称的频率分布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第二人称代词 指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汉语语篇人称代词显化研究——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艳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12,共9页
本文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对比分析英汉平行语料中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翻译处理情况。运用Paraconc语言软件,围绕英译汉前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差异化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人称代词翻译省略和主动插入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统计... 本文基于自建经济类文献语料库,对比分析英汉平行语料中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翻译处理情况。运用Paraconc语言软件,围绕英译汉前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差异化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人称代词翻译省略和主动插入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汉语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显性标记趋势明显增强。文章还对人称代词在翻译汉语语篇中变化的深层原因做出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人称代词 省略 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义娜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34,共5页
人称代词移指是一种代词形式与其客体指向相背离的指称现象。本文以认知语法的主观性、视觉关系为理论工具对自指、他指与叠指等三种人称移指现象进行对比,指出代词移指表达是主体与客体空间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移指选择受到认知主体... 人称代词移指是一种代词形式与其客体指向相背离的指称现象。本文以认知语法的主观性、视觉关系为理论工具对自指、他指与叠指等三种人称移指现象进行对比,指出代词移指表达是主体与客体空间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移指选择受到认知主体的视觉定位和所指客体的主观可及性制约,反映了说话人的自我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移指 主观可及性 意识 自我客观化 客体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永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4,共7页
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 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体间性的建构,语言形式和用法才能相对固定下来,方可承担语言交际的任务。本文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基于体认语言学的体验和认知观,系统探索语言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经历了激烈的、漫长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规范运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社会性 主体间性 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长辉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儿童在使用直称和习得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什么”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人称代词。本文从组合能力、造句功能、语义特征诸方面详细描述了儿童语言中人称代词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 语言 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一)——基于语料库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考察 被引量:41
19
作者 朱晓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78,112,共6页
批评话语分析探索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话语的操控。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其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因此,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意识形态在... 批评话语分析探索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话语的操控。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其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因此,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意识形态在翻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是切实可行的。这一作用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中的表现之一即是,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出现了显著的增加,既高于原文也高于同类体裁的原创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意识形态 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虚指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欣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4,共4页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用法非常灵活,在英汉语中均出现了虚指的使用方式。其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虚指的分类,进一步剖析了各种虚指类型,探讨了虚指所包含的各种语用功能、内涵意义与具体语境之间的联系,这...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用法非常灵活,在英汉语中均出现了虚指的使用方式。其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虚指的分类,进一步剖析了各种虚指类型,探讨了虚指所包含的各种语用功能、内涵意义与具体语境之间的联系,这对研究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下达到的语言效果、形成的特定含义、蕴含的具体指向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虚指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