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思想中“人民主体性” 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
作者 季水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背景下,表现为“民众”意识的觉醒;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表现为“无产阶级”观念的诞生;在“文艺大众化”探讨中,表... 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背景下,表现为“民众”意识的觉醒;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表现为“无产阶级”观念的诞生;在“文艺大众化”探讨中,表现为“大众”身份的确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现为“工农兵”群体的定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思想中“人民主体性”观念的发展变化,有着复杂的历史语境:一是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沉睡的人民大众;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人民大众为表现对象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世界左翼文艺思潮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思想中“人民主体性”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开启了文学方向的转变之旅;二是助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文艺审美形态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早期文艺思想 “人民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主体的伦理重塑与建构
2
作者 张清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7,共8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方位践行艺术服务人民的初心。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重塑主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知,通过“革命战士”“文艺工作者”两个文化符号的建构,一方面让文艺主体客体化,以适应彼时革命斗争环境之所需,另一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方位践行艺术服务人民的初心。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重塑主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知,通过“革命战士”“文艺工作者”两个文化符号的建构,一方面让文艺主体客体化,以适应彼时革命斗争环境之所需,另一方面让文艺知识分子获得新的社会身份,由个体伦理关系转化为集体伦理关系,从而对广大民众产生心理和社会认同。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通过“集体创作”方式确立起文艺领域的“人民主体”原则,让普通民众的文艺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这一新的文艺实践极大增强了文艺家的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伦理重构 文化建构 “人民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