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树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7-12,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个人道德行为准则上的一种表现;从社会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利于调整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角度看,它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评价过高,而应该更多地提倡"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传统 “人所不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