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5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策略
1
作者 周紫玲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129-131,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思政课教学也逐渐进入了“智能教学”时代。为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重要环节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思政课教学也逐渐进入了“智能教学”时代。为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重要环节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从人工智能驱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剖析,提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以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应用图景与优化路径
2
作者 谭亚莉 袁荷春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9,共8页
思政课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高阶思维活动和意义建构,实现对思政课知识的深刻理解、内化和应用,进而完成价值观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养成的学习方式,对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具有知识加工、场景创设、... 思政课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高阶思维活动和意义建构,实现对思政课知识的深刻理解、内化和应用,进而完成价值观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养成的学习方式,对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具有知识加工、场景创设、智能交互和智能反馈等特征和功能,能够推动学生深度认知、深度参与、深度互动和深度反思,以此描画思政课深度学习的现实图景。限于技术自身缺陷和应用风险,也存在学习资源失真与偏离、学习环境失实、人机和师生关系异化、学习评价失准等实践困境。为此,要从完善基础设施、重视价值引领、提升数字素养和拓展教学应用等视角出发,持续优化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和学习评价,达成思政课深度学习的目标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探析
3
作者 赵书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2-75,共4页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不仅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和多元化拓展,也能推动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实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然而,人工智能的实际介入也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不仅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和多元化拓展,也能推动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实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然而,人工智能的实际介入也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主体智能素质有待提升、数据存在潜在风险、价值取向关系异化的风险挑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全面提升教师智能素质;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数据治理水平;坚持政治导向,坚守技术使用安全;加强机制建设,健全长效保障体系,从而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图景、风险及进路
4
作者 于祥成 杨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03,共7页
以ChatGPT、Sora、Deep 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深度的拟人交互能力和高超的创造生成能力而具备赋能优势,通过对话式知识生成、多元性主体互嵌、拟态化场景创设、可视化评价分析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 以ChatGPT、Sora、Deep 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深度的拟人交互能力和高超的创造生成能力而具备赋能优势,通过对话式知识生成、多元性主体互嵌、拟态化场景创设、可视化评价分析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具身互动、沉浸体验和过程叙事,擘画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应用图景。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张力失度,使其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大大增加,表现为内容资源的无序涌现影响价值传递、智能工具的类人响应冲击师生地位、拟态环境的过度渲染弱化实践属性、过程评价的符号表征阻碍情感连接。为此,可以通过研发思政垂直大模型、提升师生智能素养、发挥场景情境效应、开展智能循证评价,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生成式人工智能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样态、问题及治理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唯星 陶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0,共4页
从技术赋能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教学设计从“经验性”到“数据化”,教学实践从“分散式”到“跨模态”,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到“循证导向”。但是,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模糊... 从技术赋能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教学设计从“经验性”到“数据化”,教学实践从“分散式”到“跨模态”,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到“循证导向”。但是,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模糊性会对思政课产生知识价值的解构、自然语言情感力量的破坏和“现实的人”思维能力的消解等问题。基于此,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需要在由“技”入“人”的探索中开发富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品性”的人工智能,在定义其技术教学本质、技术使用框架以及功能设置中实现“技术教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赋能 人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文琦 杨秀莲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和显著标识,可实现全面感知、虚实融合、万物互联与数字记录。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智慧等手段,可对思政课教学助力、为立德树人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 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 教学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理据、技术限度与应用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闫利利 高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69,共4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是顺应时代进步、技术革新和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精准把握学生特征和学情、延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助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缺乏人类思维和道德情感...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是顺应时代进步、技术革新和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精准把握学生特征和学情、延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助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缺乏人类思维和道德情感,容易加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碎片化与浅层化,诱发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数据风险和隐私问题,导致“教书”和“育人”割裂。为此,应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加强科学运用,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把握教情学情,建立精准智能的教学干预系统;加强生态治理,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各类潜在风险;克服技术依赖,打造人机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6,60,共5页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绘制思政课“学情蓝图”、引领教学内容“靶向输送”、助力教学进程“智能把控”并确立教学反馈“精准标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存在技术处理与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绘制思政课“学情蓝图”、引领教学内容“靶向输送”、助力教学进程“智能把控”并确立教学反馈“精准标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存在技术处理与质量把控难以兼顾、技术偏见与价值导向不能契合、技术融合与教学系统性缺乏统一、技术依赖与教师主导性难以协调等问题。因此,应以坚守理论根基为根本,筑牢思政教育思想防线,以有机融合为驱动,优化智能教学体系,以人机共进为目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护航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开创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教学改革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机理、向度: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及模式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颜佳华 高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具体实现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坚持“范式自觉”,明确高校思政课由传统教学范式向智能教学范式转变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与思维逻辑;高校思政课智能教...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具体实现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坚持“范式自觉”,明确高校思政课由传统教学范式向智能教学范式转变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与思维逻辑;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范式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规定目标样式与遵循,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凝聚共识与行动力;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创造的发展空间与开辟的发展方向,即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关系的变革构建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价值拓展教学目标,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要求升级教学程序,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创造智慧教学环境,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治理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课” 高校教学范式 高校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福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07,115,共6页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理清智能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创新引领、学理支撑的逻辑理路,正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算法偏见影响、隐私伦理安全风险及数据共享局限、主体角色异化风险及认识外包陷阱。...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理清智能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创新引领、学理支撑的逻辑理路,正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算法偏见影响、隐私伦理安全风险及数据共享局限、主体角色异化风险及认识外包陷阱。要按照教育的逻辑考量智能技术,以旗帜鲜明的价值导向驾驭智能技术,以回归原点的教育智慧创新技术赋能,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提升师生智能素养,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政育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 教学改革 内在机理 实践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人机协同教学路径探究
11
作者 孙妍 孔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79,共4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融入高校课堂,思政课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价值引领功能及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正面临冲击。在技术全面介入但规...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融入高校课堂,思政课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价值引领功能及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正面临冲击。在技术全面介入但规范体系尚未完全跟进的特殊阶段,如何以合理路径引导技术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教师主导—技术协同”为基本立场,构建涵盖“备—讲—互—评—研”五个教学环节的人机协同嵌入模型,并配套边界治理机制与平台支撑体系,有助于在保障课堂价值导向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人机协同的有机融合。推动教师从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机制的构建者,以流程清晰、权责明确和价值稳定为支点,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学 人机协同 教师主导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转型创新的三重维度
12
作者 李怀杰 梁世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5,79,共4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驱动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大模型、教学智能体、智慧教学等不断涌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从传统单向度向现代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驱动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大模型、教学智能体、智慧教学等不断涌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从传统单向度向现代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相结合,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重维度不断实现转型创新,进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转型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
13
作者 刘健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9-91,共3页
思政课教学评价是衡量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准则,旨在通过对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进行价值判断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评价必然要经过一系列变革,只有紧跟时代... 思政课教学评价是衡量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准则,旨在通过对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进行价值判断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评价必然要经过一系列变革,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思政教育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工具落后、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愈加凸显。为走出这一困境,高校要加快思政教学评价改革步伐,基于现实困境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探索优化教学评价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主体性重塑探赜
14
作者 刘英杰 王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育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挑战,其关键挑战之一在于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性张力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冲击。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和技术哲学批判视角,系统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思政课教师主体...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育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挑战,其关键挑战之一在于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性张力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冲击。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和技术哲学批判视角,系统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三重逻辑:算法化替代削弱教学调控的能动性、数据依赖弱化话语转化的创造性、技术理性压迫侵蚀价值判断的自主性。面对上述困境,重塑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实践路径包括: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价值自觉提升教学调控能动性、以“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广阔视域增强话语转化创造性、以“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尚情操确保价值引领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 主体性 技术座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云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推进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的边界性与思政教育需求的广泛性之间的... 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推进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的边界性与思政教育需求的广泛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资本属性与思政教育的可信任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正确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识别失能与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缺失与思政教育的意识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人工智能供给与思政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向善的科技伦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 数据依赖 算法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与防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娟 邓卓明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0-89,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跨模态学习模型的文图对比预训、可扩散化模型和强化学习机制等技术优势,能链接海量网络内容和生成模仿人类语言模式的交流对话内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但它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面临伦理关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跨模态学习模型的文图对比预训、可扩散化模型和强化学习机制等技术优势,能链接海量网络内容和生成模仿人类语言模式的交流对话内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但它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面临伦理关系失调、伦理价值失衡、伦理规范失控、伦理行为失当等风险。究其成因,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和人机互动性不断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算法模型的不易解释性和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相关主体的伦理风险研判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通过构建伦理关系、强化价值引领、完善制度法规、提升伦理素养探索有效的防范举措,可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生成及规避 被引量:22
17
作者 潘建红 祝玲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迭代演进的最新产物,凭借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与空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容易衍生出主体性失落、教师话语权旁落、意识形态安全...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迭代演进的最新产物,凭借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与空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容易衍生出主体性失落、教师话语权旁落、意识形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的智能素养不足、算法“黑箱”和算法歧视、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缺失等因素而导致。为了有效规避和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高校、教育主体、教学话语范式、智能检测监控技术、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校 风险 规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机械思维: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高校“大思政课”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阳 徐业坤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 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其即时交互、快速迭代和人机互动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致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目标导向、强化技术赋能、聚焦核心要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建设 教育数字化 媒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模式路径研究——评《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杏辉 宋玲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2-I0003,共2页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其应用场域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深入,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相互关系已由简单的“相加”发展为深度的“相融”,正以其全数据、多模态、智能化、精准化等独特优势为思政课不...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其应用场域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深入,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相互关系已由简单的“相加”发展为深度的“相融”,正以其全数据、多模态、智能化、精准化等独特优势为思政课不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强大动能和技术支撑。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模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思政课教学实践重点聚焦的重大课题。由操菊华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研究》一书,即科学回答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教育信息化 人工智能 路径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 多模态 模式路径 精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核心动能、技术瓶颈与应对策略
20
作者 刘文钦 曹剑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5-87,共3页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思政工作融合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通过赋能思政工作,驱动思政课程资源的智能筛选与精准供给,并重构沉浸式教育场景与互动模式,推动教育服务体系智能化与精准化转型,为...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思政工作融合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通过赋能思政工作,驱动思政课程资源的智能筛选与精准供给,并重构沉浸式教育场景与互动模式,推动教育服务体系智能化与精准化转型,为新时代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面临技术适配难题、人才短缺瓶颈及伦理安全困境。为此,应从强化技术基建与平台研发、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构建伦理监管与安全防护机制等维度施策,推动思政工作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工作 技术赋能 困境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