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被引量:
3
1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0-44,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 5期 ,笔者已对第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考察 ,现在考察第二时期的思想。本文认为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第一时期已有较大区别 ,他不再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不能放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而把它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 ,它仅仅指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 ,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亚细亚
公社
古代公社
日耳曼公社
原始所有制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被引量:
4
2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 ,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 (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 )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 ,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 ,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概念
历史演变
《资本论》
《古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世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6-101,共6页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东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被引量:
9
4
作者
盛邦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宗法制度、自然经济给予必要批判。回归“亚细亚”———尊重亚洲的历史特点,关切中国的现实国情,理性地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亚洲社会“基因潜质”的客观与历史的存在,深切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今中国发展模式的关系,据此走通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
5
作者
盛邦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1-197,共7页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史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史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必将改变东亚的社会生态自然,必将使中国脱离旧航道,驶入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史观
“亚细亚生产方式”
太平洋航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被引量:
3
1
作者
赵家祥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0-44,共5页
文摘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 5期 ,笔者已对第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考察 ,现在考察第二时期的思想。本文认为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第一时期已有较大区别 ,他不再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不能放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而把它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 ,它仅仅指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 ,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亚细亚
公社
古代公社
日耳曼公社
原始所有制形式
Keywords
Asian mode of production
social formation
Asian community
ancient community
Germanic community
分类号
F0-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被引量:
4
2
作者
赵家祥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文摘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 ,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 (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 )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 ,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 ,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概念
历史演变
《资本论》
《古代社会》
Keywords
Asian mode of production
social formation
Asian community
ancient community
Germanic community
primitive society
分类号
F021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世兴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6-101,共6页
文摘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马克思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东方社会
分类号
A811.6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被引量:
9
4
作者
盛邦和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文摘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宗法制度、自然经济给予必要批判。回归“亚细亚”———尊重亚洲的历史特点,关切中国的现实国情,理性地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亚洲社会“基因潜质”的客观与历史的存在,深切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今中国发展模式的关系,据此走通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马克思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
5
作者
盛邦和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1-197,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资助(批准号:2009JJD770016)
文摘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史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必将改变东亚的社会生态自然,必将使中国脱离旧航道,驶入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史观
“亚细亚生产方式”
太平洋航线
Keywords
ecological natur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ecological history
Asiatic production mode
pacific line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周世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盛邦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
盛邦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