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华夷之辨”到“五族共和”——清末民初政治变局中各方势力民族国家建构思想之转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丹丹 郝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
在清末的政治变局中,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和边疆民族上层等不同势力拥有着不同的“华夷”观念。立宪派对“五族共和”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出于现实的民族疆域问题的考量,放弃了反满的革命主张,转向“... 在清末的政治变局中,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和边疆民族上层等不同势力拥有着不同的“华夷”观念。立宪派对“五族共和”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出于现实的民族疆域问题的考量,放弃了反满的革命主张,转向“五族共和”。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延续自雍正以来的“华夷一家”理念,放弃分裂国家的割据可能,通过和平逊位的方式对“五族共和”进行了明确表达。而作为拥有政治话语权的蒙、藏、回各族上层,接受了清帝逊位的现实,积极拥护中华民国的统治,参与“五族共和”国家的建构。最终,各方势力殊途同归于“五族共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未来奠定了思想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五族共和” “华夷一家” 立宪派 革命派 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孙中山民族思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龙晓燕 薛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4,共7页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族思想在近代民族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历经了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族思想在近代民族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历经了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家的时代命题,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国家与民族同构性。孙中山民族思想包容性的增强,推动了国家与民族同构的中华民族观念传播,对近现代中华现代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思想 “五族共和” “民熔炉” “民自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建构:从“五族共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江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5-164,共10页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国家认同 “五族共和” 中华民共同体 各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凤晨 《史学集刊》 1988年第1期42-47,共6页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是他毕生为之奋斗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分歧。例如,对孙中山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是他毕生为之奋斗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分歧。例如,对孙中山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民国年间他有“五族共和”的主张;有人认为他对此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思想 “五族共和” 压迫 辛亥革命前 中华民国 革命 三民主义 主义思想 《民报》 武昌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族共和”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江成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仁的“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五族共和开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族整合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路径(民族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族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中华民共同体 中华民 各民 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6
作者 胡岩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关键词 “五族共和” “西藏独立” 少数民 孙中山 辛亥革命后 华民 问题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党人 北京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民族思想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宝力格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5期51-56,共6页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孙中山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一生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自由昌盛,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但强调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善于总结民族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综观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驱除鞑虏”、“五族共...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孙中山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一生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自由昌盛,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但强调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善于总结民族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综观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民族自治”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一系列围绕民族解放的主题思想而辩证消长的观点,使我们感触到民族问题规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发展的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思想 中国民 革命 “五族共和” 解放运动 问题 选集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