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的现代性启蒙与“五四”文学的性爱话语构建 |
杨经建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2
|
后“五四”文学试论 |
张岩泉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3 |
1
|
|
3
|
“五四”文学“反传统”之具体含义辨析——以《老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为中心 |
赵东祥
|
《百家评论》
|
2018 |
0 |
|
4
|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与“五四”文学教学 |
吴艳华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0 |
|
5
|
浅议人道主义思潮对“五四”文学作品的影响 |
李光云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1989 |
1
|
|
6
|
在海派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传统之间——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继承性问题 |
胡红英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7
|
再谈“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
袁良骏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8
|
中西文化的矛盾运作对“五四”文学的推动——西方文化对“五四”文学内容、形式、观念的影响 |
王文倩
|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2005 |
1
|
|
9
|
“五四”文学观念下的古典重释重构——论茅盾与洁本《红楼梦》 |
刘万宇
邵宁宁
|
《海峡人文学刊》
|
2023 |
0 |
|
10
|
走向民间:从“活的文学”到“人的文学”——论五四激进文人的文学革命策略 |
岳凯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1
|
因“保守”而创新——评张先飞《“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 |
关爱和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2
|
“五四”新文学运动处于前现代性阶段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3
|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
张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4
|
苍凉的独白——评马悦然对现代作家的评论及沈从文的文学追求 |
焦兰周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6 |
0 |
|
15
|
“文学革命”与“文学性”的生成 |
翟文铖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6
|
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 |
李咏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7
|
创新的五四和失落的五四 |
李继凯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8
|
论中国现代“人的文学”的诞生 |
吴国群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7 |
0 |
|
19
|
两度弄潮,两个高峰——论丁玲的创作与“五四”、“延安”新潮 |
丁尔纲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1994 |
0 |
|
20
|
论周策纵“五四”研究的学术史价值——以《五四运动史》为中心 |
王云杉
|
《海峡人文学刊》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