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的现代性启蒙与“五四”文学的性爱话语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经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75,共4页
性爱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每当历史转型、秩序变更之际,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常常成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的催化剂并被转述在文学创作中。"五四"时期的性爱文学创作高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性爱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每当历史转型、秩序变更之际,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常常成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的催化剂并被转述在文学创作中。"五四"时期的性爱文学创作高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五四"性爱文学是"现代性"转型的产物:首先是个体本位文化对传统宗法伦理文化的突破,从性爱关系去拆解传统伦理本位文化不啻于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其次是性爱本能欲望在特定意义上为"五四"时期"立人"的启蒙目标提供了人性的原动力前提;加之"五四"时期已基本形成了现代性爱话语构建的背景。"五四"过后由于主流文学逐渐由启蒙理性叙事走向了激进式的历史理性叙事,包括性爱在内的人的个体感性欲望的文学叙事失去了表述的理由而消隐褪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性爱文化 现代性启蒙 性爱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五四”文学试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岩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后“五四”文学概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本文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 后“五四”文学概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本文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文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五四”精神 民主主义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文学形态 观念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学“反传统”之具体含义辨析——以《老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为中心
3
作者 赵东祥 《百家评论》 2018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惯常的印象和普遍的说法是,“五四”文学“反传统”并生成了“新文学”传统,但“五四”文学之“反传统”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其实还存在认识的模糊性。林毓生认为“五四”文学之激烈的反传统源自于传统儒家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来源于... 惯常的印象和普遍的说法是,“五四”文学“反传统”并生成了“新文学”传统,但“五四”文学之“反传统”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其实还存在认识的模糊性。林毓生认为“五四”文学之激烈的反传统源自于传统儒家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儒家看待传统的有机一体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以反传统的形式恢复了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反传统” 父亲 “新文学 文化传统 忧国忧民 模糊性 林毓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与“五四”文学教学
4
作者 吴艳华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53-56,63,共5页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这一普遍现象 ,教师既不能强行制止 ,也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文学教师 ,更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它既透视社会 ,又映现人物性格和世界观。鉴于五四文学中大量的爱情题材与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有...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这一普遍现象 ,教师既不能强行制止 ,也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文学教师 ,更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它既透视社会 ,又映现人物性格和世界观。鉴于五四文学中大量的爱情题材与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有某些可比之处 ,因此 ,如何将二者溶为一体 ,用那些丰富的爱情故事启发和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爱情观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五四”文学 恋爱现象 爱情至上 五四文学 大学生恋爱 封建礼教 爱情观 个性解放 爱情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人道主义思潮对“五四”文学作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光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75-80,共6页
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得以发展壮大。 一、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倡导 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 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得以发展壮大。 一、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倡导 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许地山 敬告青年 庐隐 鲁迅思想 一九 个性解放 海滨故人 命命鸟 底层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海派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传统之间——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继承性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红英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6,共6页
1990年代中期,王德威将王安忆命名为海派作家传人。大陆学界与王德威对海派的理解存在差异,前者是将“现代”视为新生事物的视角去理解,而后者的理解则投射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社会的世纪末情绪。王安忆反驳了命名,但她的确在题材上延续... 1990年代中期,王德威将王安忆命名为海派作家传人。大陆学界与王德威对海派的理解存在差异,前者是将“现代”视为新生事物的视角去理解,而后者的理解则投射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社会的世纪末情绪。王安忆反驳了命名,但她的确在题材上延续了张爱玲等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也如新感觉派、张爱玲一般对都市生活表象充满兴趣;然而与海派小说无意承继“五四”使命不同,王安忆是坚定的“五四”文学传统继承人,她捍卫小说思想价值,并怀有“改变世界”的诉求,而她的多数小说也体现出了这一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海派作家传人 “五四”文学 继承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被引量:1
7
作者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9,共6页
关键词 “五四”文学 白话文学 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鸳蝴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的矛盾运作对“五四”文学的推动——西方文化对“五四”文学内容、形式、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文倩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12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五四”文学 西方文化 文学内容 中西文化 运作 矛盾 中国文学 社会历史 历史时期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学观念下的古典重释重构——论茅盾与洁本《红楼梦》
9
作者 刘万宇 邵宁宁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4期31-40,151,共11页
茅盾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其早期文论批判了中国旧文学的“载道”与“游戏”观念,但对《红楼梦》评价较高。在洁本《红楼梦》中,茅盾从“写实主义”的立场出发,将原著中涉及“不洁”“神话”“风雅”“无关紧要”部分以及章回体小说... 茅盾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其早期文论批判了中国旧文学的“载道”与“游戏”观念,但对《红楼梦》评价较高。在洁本《红楼梦》中,茅盾从“写实主义”的立场出发,将原著中涉及“不洁”“神话”“风雅”“无关紧要”部分以及章回体小说套语进行了删削。整体上看,“删红”受到“五四”文学观念的影响,与茅盾本人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胡适的“自传说”以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观念有关。综合来看,“删红”有得有失,其得在于化繁为简、引雅入俗,促进了《红楼梦》的普及与传播,其失在于对原著的误读和艺术损伤。同时,“删红”折射出了“五四”文学观念的局限性,也折射出茅盾文学思想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红楼梦》 “五四”文学观念 重释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民间:从“活的文学”到“人的文学”——论五四激进文人的文学革命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岳凯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本文立足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情境中,从文学革命路径入手,全方位地考察了五四激进文人的革命策略。文章指出,五四文学语言的白话化,从形式层面彰显了激进文人的民间价值取向;而“人的文学”的提出,则从内容底蕴上显示了五四激进文... 本文立足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情境中,从文学革命路径入手,全方位地考察了五四激进文人的革命策略。文章指出,五四文学语言的白话化,从形式层面彰显了激进文人的民间价值取向;而“人的文学”的提出,则从内容底蕴上显示了五四激进文人的民间精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文化激进主义 白话文 民间精神品格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保守”而创新——评张先飞《“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
11
作者 关爱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3,共3页
一剑十年磨,自《“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出版后,张先飞又一部新著《“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付梓,作为老师一时之间感怀颇多。... 一剑十年磨,自《“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出版后,张先飞又一部新著《“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付梓,作为老师一时之间感怀颇多。最大的感触:“慢!”关于一个课题累积思考十数年,迟迟不肯动笔。这一过程,往往要承受世俗利益或多或少的损失,与被业界同仁遗忘的寂寞。但张先飞却不惮于和人比“慢”,这实在令人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道主义 “五四”文学 人的文学 文学 张先 人民出版社 创新 保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运动处于前现代性阶段
12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运动 前现代性 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现代性 “五四”文学 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1,共10页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经俨然成为了郭沫若的代表词,只要是提到郭沫若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会是《女神》中那些慷慨激昂的诗篇,同样只要谈到《女神》中《凤凰涅粲》的诗句便不能不联想到郭沫若的青春诗人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五四”时期 佚诗 解读 “五四”文学 1921年 成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凉的独白——评马悦然对现代作家的评论及沈从文的文学追求
14
作者 焦兰周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6年第12期79-81,共3页
马悦然借诺贝尔文学奖对鲁迅、沈从文等作家进行了评价,基本上否定了鲁迅等人,而对沈从文却赞赏有加。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一笔抹杀,同时,对沈从文的“反动”却做了掩饰。这不仅违背了事实,更掩盖了真相。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文学追求 诺贝尔文学 《边城》 翠翠 下层人民 现代文明 《骆驼祥子》 “五四”文学 写作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革命”与“文学性”的生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文铖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9,共7页
首先梳理西方文学性探讨历程,指明文学性问题包含的具体维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人的文学”的观念蕴含着“五四”作家对文学性的理解,具体地说,设定了“人本位”和“艺术本位”两个同等重要的支柱。“五四”时代的“人”包含... 首先梳理西方文学性探讨历程,指明文学性问题包含的具体维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人的文学”的观念蕴含着“五四”作家对文学性的理解,具体地说,设定了“人本位”和“艺术本位”两个同等重要的支柱。“五四”时代的“人”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个体与人类的呼应。从“艺术本位”看,该时期既确立起了与西方观念相通的文学独立性、自律性、语言的诗性、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叙事特性等维度,也确立起了抒情性、境界等带有民族色彩的维度。“五四”文学起点虽低,但由于吸收古今中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文学性问题有着健全的理解,因此短时间内就在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文学 独立性 情感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咏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7-73,共7页
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李咏吟文学继承有两大传统:一是民间方式,一是经典方式。本来,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总是形成尖锐的对抗。“五四”文学革命力图改造“庙堂”文学,创造“车夫走卒”的文学,正是对“... 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李咏吟文学继承有两大传统:一是民间方式,一是经典方式。本来,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总是形成尖锐的对抗。“五四”文学革命力图改造“庙堂”文学,创造“车夫走卒”的文学,正是对“民间方式”的重视。当时北大民间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文学 民间精神 “五四”文学 语言 积极意义 接受者 艺术起源 当代文学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的五四和失落的五四
17
作者 李继凯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2-16,共5页
“五四”是一场空前的民族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融通中试图整体改革陷于僵化的民族文化传统、重建具有活力的现代民族文化的一场新文化运动。更新民族自我、改善民族命运的文化启蒙和文化救亡的双重选择和积极实践,构... “五四”是一场空前的民族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融通中试图整体改革陷于僵化的民族文化传统、重建具有活力的现代民族文化的一场新文化运动。更新民族自我、改善民族命运的文化启蒙和文化救亡的双重选择和积极实践,构成了极为辉煌也极具创造性的伟大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创新 “五四”精神 主题意蕴 个人主义 新文化语境 “五四”文学 自由主义 《新青年》 文化保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人的文学”的诞生
18
作者 吴国群 《高校教育管理》 1987年第4期23-28,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中国一个全新的时代。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饱经忧患和耻辱的“东方之子“终于觉醒了!流惯了血泪的双眼开始向世界投出愤怒和理性的光芒;发惯了悲声的嘴开始向敌人发出了时代的战叫;桎梏着的手脚也开始挣脱镣铐。
关键词 “人的文学 “人” 义学 “五四”文学 个性解放 鲁迅 “爱” 文学 “五四”作家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度弄潮,两个高峰——论丁玲的创作与“五四”、“延安”新潮
19
作者 丁尔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8-23,17,共7页
丁玲本是位典型的文人,她决非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但是她恰恰在惊涛骇浪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并不情愿地处在斗争旋涡的中心;完全违背了她的初衷,演出了既悲且壮的时代活剧,以中国文坛女性作家中最具阳刚之气,最具悲壮... 丁玲本是位典型的文人,她决非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但是她恰恰在惊涛骇浪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并不情愿地处在斗争旋涡的中心;完全违背了她的初衷,演出了既悲且壮的时代活剧,以中国文坛女性作家中最具阳刚之气,最具悲壮内涵的英雄本色,走完她崎岖艰难的人生旅程.而每涉及一次新潮,必留下一批具时代烙印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菲 工农兵文学 几十年如一日 文学传统 个性主义 解放区文学 时代女性 “五四”文学 文协 左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策纵“五四”研究的学术史价值——以《五四运动史》为中心
20
作者 王云杉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2期93-101,111,158,共11页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建立了一套五四研究的学术范式。首先,周策纵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进入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确立"五四"研究的范畴与边界。其次,周策纵展现五四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思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继...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建立了一套五四研究的学术范式。首先,周策纵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进入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确立"五四"研究的范畴与边界。其次,周策纵展现五四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思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继承中国古代"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不同于国内革命史与"反映论"的阐释机制。再次,周策纵在研究中,淡化"先入为主"的理论框架,协调了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为"五四"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策纵 “五四”研究 学术史 五四运动史》 “五四”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