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传统与青年的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书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18,共3页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 北洋军阀政府 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 反帝爱国 当代青年 爱国主义传统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 被引量:1
2
作者 乔以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5-117,共3页
“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现代性信仰并没有提供一套性别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在启蒙思想内部描述出妇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五四”启蒙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它一方面赋予此期女性创作以“人”的主体... “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现代性信仰并没有提供一套性别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在启蒙思想内部描述出妇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五四”启蒙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它一方面赋予此期女性创作以“人”的主体精神的高扬,另一方面却也同时规定了女性问题提出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新时期 女性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开个性自由无以规定“五四”传统
3
作者 王乾坤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4-16,共3页
1、作为一个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是不幸的:它来不及展开自己的丰富性,来不及走向民众就夭折了。 它的夭折几乎是注定了的。且不淡当时贫脊的国民文化土壤,那汪洋大海般的自然经济,“只赶走了一个皇帝”的专制政治和几千年修补... 1、作为一个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是不幸的:它来不及展开自己的丰富性,来不及走向民众就夭折了。 它的夭折几乎是注定了的。且不淡当时贫脊的国民文化土壤,那汪洋大海般的自然经济,“只赶走了一个皇帝”的专制政治和几千年修补、完善的宗法伦理,足以抵挡住任何异端文化的轰炸而使它的对于屈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个性自由 文化启蒙运动 文化土壤 自然经济 专制政治 宗法伦理 丰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新诗的民族传统与“五四”传统——朱光潜《新诗从旧诗能学习得些什么》所引发的论争
4
作者 朱明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9-125,共7页
1956年至1957年初,国内诗歌理论界就新诗的民族传统问题,即新诗与旧诗的关系问题,开展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大讨论。新诗民族化问题必然涉及对"五四"传统的再认识和重估问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诗学思想交锋,参与讨论者都是... 1956年至1957年初,国内诗歌理论界就新诗的民族传统问题,即新诗与旧诗的关系问题,开展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大讨论。新诗民族化问题必然涉及对"五四"传统的再认识和重估问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诗学思想交锋,参与讨论者都是对新诗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和理论家,而朱光潜在此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新诗从旧诗能学习得些什么》一文,无疑是这场讨论的关键环节,围绕朱光潜提出的新诗与旧诗传统"、五四"传统以及外国诗等问题,郭沫若、游国恩、臧克家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还原与梳理此次论争的现场,审视半个世纪前我们对新诗"五四"传统的认识,相信对百年后的今天思考新诗与"五四"精神的关系将会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与旧诗 民族传统 “五四”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传统与自主意识
5
作者 王敬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27-32,共6页
“五四”传统就是高扬“自主意识”,积极地面对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离开社会和时代的“个人自由”。“自主意识”包括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的自主意识和民族的自主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扬人的自主意识和民族的自主意识... “五四”传统就是高扬“自主意识”,积极地面对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离开社会和时代的“个人自由”。“自主意识”包括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的自主意识和民族的自主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扬人的自主意识和民族的自主意识仍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意识 “五四”传统 周作人 鲁迅 中华民族 民族自主 知识分子 启蒙运动 家族制度 个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精神的反思与超越”笔谈(上) 从启蒙到新启蒙
6
作者 郭齐勇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4-15,共2页
1989年4月20日,本刊与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湖北大学联合召集了“‘五四’精神的反思与超越”学术恳谈会,与会的十多位中青年学者就“五四”精神的重新界定、“五四”评价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五四”传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 1989年4月20日,本刊与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湖北大学联合召集了“‘五四’精神的反思与超越”学术恳谈会,与会的十多位中青年学者就“五四”精神的重新界定、“五四”评价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五四”传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里刊载的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精神 反思 社会科学工作者 中青年学者 “五四”传统 中国现代化 湖北大学 发言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反思:百年文论的中国经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五四’文学经验与现代文论的中国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朱兆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2018年11月1日至4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五四’文学经验与现代文论的中国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北... 2018年11月1日至4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五四’文学经验与现代文论的中国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指出“五四”文学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现代发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文论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教授代表学会对主办方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认为“五四”传统与当下的文学境况都为现代文论的中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之后的会议发言主要围绕以下五个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五四”传统 全国学术研讨会 现代文论 文学经验 研讨会综述 回顾与反思 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读罗伟章的几部小说有感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思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38,共3页
我们在罗伟章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与"五四"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五四"以来注重人生、注重现实、注重底层的乡土文学主流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一传统下的文学创作,不是忽略了人性中美好的精神力量,而是过于... 我们在罗伟章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与"五四"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五四"以来注重人生、注重现实、注重底层的乡土文学主流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一传统下的文学创作,不是忽略了人性中美好的精神力量,而是过于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滚石,把精神力量深深地压到了叙事的内在深层,需要去努力开掘,才能够把握其所蕴藏的巨大的改变生活的能力。罗伟章对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解,摆龙门阵似的讲述方式,以及深度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使我觉得他是一位适合写长篇小说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伟章小说 精神力量 “五四”传统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忧患——萧红小说的悲剧精神及其流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永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萧红的小说以《生死场》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从前期到后期,萧红小说由农民生态而农民心态,由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的情节展现而人的生存状态剖析,由悲剧的情节到悲剧的气氛底蕴,由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到对农民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由对个... 萧红的小说以《生死场》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从前期到后期,萧红小说由农民生态而农民心态,由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的情节展现而人的生存状态剖析,由悲剧的情节到悲剧的气氛底蕴,由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到对农民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由对个体农民的阶级悲剧的展现到对病态社会的整体揭示,体现了萧红的悲剧意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悲剧精神 流变 “五四”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作生活的回顾——《陈思和文集》七卷序跋
10
作者 陈思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第一卷《告别橙色梦》跋《陈思和文集》前三卷,主要收入我近四十年来的当代文学批评,少数文章涉及对“五四”传统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1)第一卷收录文章的时间范围,大致是从1978年我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到1994年参与人文精神讨论,... 第一卷《告别橙色梦》跋《陈思和文集》前三卷,主要收入我近四十年来的当代文学批评,少数文章涉及对“五四”传统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1)第一卷收录文章的时间范围,大致是从1978年我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到1994年参与人文精神讨论,这是我在学术上的起步阶段。(其中个别文章是后来写作并发表的,但为了内容相对集中,也移到这一卷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思和 文集 写作 序跋 生活 当代文学批评 知识分子问题 “五四”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