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2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分析
1
作者 涂延文 《福建茶叶》 2025年第4期130-132,共3页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分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支持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茶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文章强调了茶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如何整...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分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支持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茶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文章强调了茶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育 教学策略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评《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海霞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12-I0012,共1页
大学语文学科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人文学科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支撑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由... 大学语文学科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人文学科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支撑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由邓钗著写,九州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策略创新研究》一书,系统性阐述了互联网技术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挑战与路径,对于相关人员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体系 九州出版社 大学语文教学 互联网时代 人文学科 创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评《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3
作者 王文杰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7-I0008,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蕴含着中国人久远的历史记忆和道德价值追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 互联网时代 文化融入 信息化 传承与创新 信息时代 历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统影响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及其逻辑理路 被引量:6
4
作者 祁占勇 王艺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构建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强化,而且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既有在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环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在职业教育实践特性、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及工业文化传承延续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基于文化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建构,一要围绕标签消除,构建平等包容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文化秩序;二要围绕落差调整,构建完整公正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比较优势;三要围绕损害修复,构建相互交流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引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符号边界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当代彰显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增岽 党佳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19,共7页
教育家精神以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为根为魂,确立了其“中国特有”的性质定位。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概念,内含为师育人之道、尊师重道之理、求师问学之道三重向度,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奠定了鲜明的文化底色。作为从中华传统... 教育家精神以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为根为魂,确立了其“中国特有”的性质定位。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概念,内含为师育人之道、尊师重道之理、求师问学之道三重向度,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奠定了鲜明的文化底色。作为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自觉生长的精神体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均可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找寻到“源脉”,深刻体现出育人的专业素养、弘道的价值取向以及报国的政治灵魂,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教化天下”的核心价值追求,面向民族复兴伟业和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群体所应担当的教育使命,并在实践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道文化 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刘波 刘航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31,共2页
反思"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成为当今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话题。"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策略包括: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构建青少年... 反思"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成为当今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话题。"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策略包括: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把握教育主导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开发符合青少年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革新教育方式,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 反思 路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齐家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7
作者 郭德侠 杨依依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2,共8页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史研究 教育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助力学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评《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开发》
8
作者 缪丽芳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I0005-I0006,共2页
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学校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文化基因培育、创新潜能激发的重要平台。数字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学校教育,以加快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学校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文化基因培育、创新潜能激发的重要平台。数字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学校教育,以加快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学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优、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教学质效不高等挑战。由韩洁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开发》(2023年8月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书在数字化语境下就如何促进学校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了要在学校教育中搭建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系统,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9
作者 高承海 王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赋能心理健康教育——评《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
10
作者 陈淑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I0006-I0006,共1页
身处物质富足、信息多元的时代,个体的精神空间却在无形中日益逼仄,焦虑、抑郁、意义失落等“现代病”呈蔓延之势,也暴露出西方心理学路径的本土化困境与文化根基的缺失。在此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性智慧就凸显出不可替代... 身处物质富足、信息多元的时代,个体的精神空间却在无形中日益逼仄,焦虑、抑郁、意义失落等“现代病”呈蔓延之势,也暴露出西方心理学路径的本土化困境与文化根基的缺失。在此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性智慧就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心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11
作者 计宇 王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3-17,共5页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元价值”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惠欣 靳淑梅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6-42,共7页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顾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推动教育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等方面带来了机遇;也...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顾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推动教育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等方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习惯脱节、网络教育平台的不均衡和过度商业化等诸多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快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性升级改造,构建高校“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对高校构建包容开放的现代大学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文化教育 机遇 挑战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燕 马亚伟 王奎萍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77-179,182,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是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源泉,其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强化整体性设计、更新融入方法和创新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是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源泉,其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强化整体性设计、更新融入方法和创新传承方式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思路。从注重强化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提炼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构建高职园林类专业的思政教学体系,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高职园林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蓓蓓 安巧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5,49,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弄清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激活第二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弄清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激活第二课堂“主引擎”,奏响宣传展示“主旋律”,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教育基地建设中的创新研究
15
作者 刘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7-I0007,共1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基地作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在文化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基地作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基地建设中的创新传播模式,探索通过教育基地这一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通过教育基地的空间布局、教育内容、互动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民族认同感 教育基地建设 传播效果 传播模式 文化传承 互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美乐 《福建茶叶》 2025年第3期114-116,共3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传统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和谐、尊敬、节俭和人文精神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 本文主要研究了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传统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和谐、尊敬、节俭和人文精神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传统茶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提升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 作用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合研究——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7
作者 王锐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05,共1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助力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也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性、实效性,能够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助力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也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性、实效性,能够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优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实现以“文”育人,以“德”化人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书,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工作者 化人 道德素质 思政课程教学 人文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措施——以茶文化为例
18
作者 姚莉媛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39-141,共3页
本论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导向下,研究聚焦茶文化所蕴含的劳动实践特质与文化育人功能。通过解析采茶制茶工序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杜威“... 本论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导向下,研究聚焦茶文化所蕴含的劳动实践特质与文化育人功能。通过解析采茶制茶工序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杜威“做中学”理论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理论,构建了包含课程体系、实践项目、资源整合的三维实施路径。研究显示,茶文化在劳动技能训练、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建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校企协同的“茶园课堂”、虚实结合的实践模式、创新创业导向的项目设计,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深度与实践效能,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劳动教育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手”互联网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琼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29,共2页
“亲爱的同学.你闻到沁人心脾的‘国学浓香’了吗?请跟随文文和明明,打开《中华经典国学》.利用手机或Ipad扫描二维码,观看形象直观的‘微视频’,聆听声情并茂的‘微朗读’.诵读历史悠久的中华经典.遨游博大精深的国学海洋,在... “亲爱的同学.你闻到沁人心脾的‘国学浓香’了吗?请跟随文文和明明,打开《中华经典国学》.利用手机或Ipad扫描二维码,观看形象直观的‘微视频’,聆听声情并茂的‘微朗读’.诵读历史悠久的中华经典.遨游博大精深的国学海洋,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与圣贤为友、与经典相约……”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开发的区本特色课程“中华经典国学”中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活” 互联网 牵手 优秀传统文化 声情并茂 形象直观 特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场域优化路径探究
20
作者 杜刚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4,共7页
在大思政格局中,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学校场景、科普场景、实训场景,而是在新的时空拓展创新形成新的教育场域,这种思政场域不断生成、完善、发展的重要路径有二:一是与中国国情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良性运转的场域结构;二是与中华优秀... 在大思政格局中,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学校场景、科普场景、实训场景,而是在新的时空拓展创新形成新的教育场域,这种思政场域不断生成、完善、发展的重要路径有二:一是与中国国情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良性运转的场域结构;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推动思政场域不断优化升级。因此,必须从文化现象维度来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场域的实质。可以看出,文化发展促成了思政场域形成与演化,文化浸润促成了思政场域聚合与运转,文化需求促成了思政场域赋能与用能。必须从文化实践维度来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场域优化的必然,精准对接思政教育场域内涵式发展、对象化调整、生态性转化的需要。必须从文化自觉维度来全面激活思政教育场域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国国情下的根脉传承、多元环境下的文化自主、时代背景下的迭代创新。必须从文化理论维度来持续夯实思政教育场域的创新根基,统筹文化理想与政治理想、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人本理念与民本思想。必须从文化自强维度来加快推进思政教育场域的优化升级,提高场域中优秀文化含量,满足现实的人的文化需求,加强中国化特色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教育场域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