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郝晓光 孙亮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7,10,共4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qu...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哲学含义 经济学含义 “二生矛盾” “二矛盾” 社会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 被引量:7
2
作者 郝晓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2,共5页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的持续研究,进而提出了研究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初步设想。研究和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工作是研究并建立这一体系的哲学本体论。为此,必须从解...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的持续研究,进而提出了研究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初步设想。研究和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工作是研究并建立这一体系的哲学本体论。为此,必须从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难题入手,分析"物性范畴"和"人性范畴"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二生矛盾")和分工与分配矛盾("二分矛盾")的哲学关系,阐述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完整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哲学 物性范畴 人性范畴 “二生矛盾” “二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